中研院長廖俊智 以雄心善智 推進三大願景
中央研究院作為國家級的研究機關,面對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激烈、地緣政治風險高漲,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中研院伴隨台灣議題與世界網絡多層次展開,憑藉競爭力與國際併肩前行,對內要以領頭羊角色,和大學院校一起建立台灣學術環境,適時以行動力回應社會的需求,提出政策建言,產業界則可受益中研院挑選的基礎研究題目、獲得關鍵帶動(impact)並培育人才,接棒往下發展出新世代產業規模。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
問:「中研學術大會」近日首度推出,您在開幕演講中特別著重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提出新的考核獎勵、人才延攬、計畫審查等制度設計。理由為何?
新考核制度 延攬優秀人才
答:全球競爭的世代,全都在搶人才。「中研院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做到世界第一」,當然也在這場戰局中,經常面臨「為什麼我搶不到?」的問題。為此,中研院需要大幅修正制度,現有制度內的升等考核重視「質」的提升,論文數量非唯一考量,研究人員的最短升等年限縮短為1年。增加特聘研究員名額以為獎勵,提出為解決國家重大關鍵問題而創設的政策導向型Alpha計畫,更以研究里程碑的達成,做為獎勵要件。
因應美國對於國際學生入學政策的變動,中研院立刻展開搶人行動,以「菁英博士生快速入學試行計畫」,讓更多優秀人才選擇台灣,更為強化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及進化版「與國外大學合作培育國際博士生」(TIGP-X)計畫,促成更多優秀人才在台發展。
7月院務會議將討論「人事雙箭」方案,以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待遇及研究資源,延攬具發展潛力的「非長聘」卓越研究學者,也要激發資深研究員投入長期研究規劃,於60至63歲期間可提早申請特殊延長服務,審查通過後可一次聘任至70歲。
問:中研院會和大學院校競爭資源和人才嗎?
答:作為國家級研究單位,希望一起把全國研究環境做好,中研院與大學絕不是競爭關係,是以領頭羊和大家把台灣學術環境建立好,像是開放中研院資源使用,新設「中研學者」計畫,延攬大學優秀中生代教授,給予優厚研究經費並合聘至中研院。
我希望把中研院的理念推展到其他學研界。因此自2018年提出「雄心善智」為驅動力,訂定中研院三大發展願景: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及延攬培育卓越人才,目標設定後,所有的升等考核都要跟著目標一致,「聽起來很簡單的道理,事實上很少人能做的到」。現有的制度,把一切評量標準變得形式主義化,如計算期刊論文發表篇數,幾乎透露一個公式或AI,就能算出升等標準,這些都需要更細部的調整。
升等考核應該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客觀的實施,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數據來表示,另一個是主觀的判斷,例如史坦福大學或哈佛教授的著作,你會問說他幾分嗎?不會。今年2月,我曾到大學校長會議和大家分享中研院的經驗,這是一種風氣的改變。
頂尖研究 盼回應社會需求
問:中研院組織上有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您帶領下新增跨學組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和關鍵議題研究中心,及跨領域整合計畫的永續科學中心、數位文化中心。有什麼需要如此擴大組織?
答:中研院組織的三個學組,現在很受到稱讚,認為有遠見,因為現在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一起激盪,產生出來的影響會更大。譬如說現在的AI、淨零科技,需要有社會的面向、人文的關懷,假如沒有人文組的挹注,科學家就會迷失於科技當中,沒辦法跟社會做更深入的連結。再舉例,AI在人文社會科學上的應用,人文組有很多資料,做了很久的數位化資料後,要能夠AI化,訓練AI來做人們看不懂的地方,引進現代科技到人文學者最關切的領域,因此成立一些計畫來進行,在跨領或中創造好的互動(interaction)。
問:面對資源稀少,中研院如何在頂尖研究上選題?
答:我們選的題目都是有科學的面向,是較前瞻的研究。經常是大家還不知道怎麼做、需要一些development,且希望做成後能有一些社會impact。不是科學研究做完以後,發表幾篇論文,大家很高興完成升等,就回家睡覺,因此「善盡社會關鍵責任」亦是中研院三大發展願景之一。
問:院長的理性遇上台灣的政治,可曾感受過痛苦?
答:就是溝通。溝通是中研院一向的秉持,進行理性論述。院方角度是不參與政治性的辯論,但尊重研究人員各自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這是帶動台灣學術進步的一個動力,大家百花齊放,能夠很放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互相討論。
問:以全球頂尖研究者出任中研院院長,感受到什麼優缺點?
答:中研院是個很特殊的地方,我深深體會到它特殊角色,優點是不必像大學校長要擔心「錢夠不夠」,且能暢談科學、哲學,參與國家未來的發展、講政策也有人聽,提出量子計畫、淨零科技都是登高一呼,人家就願意來,這是我回來當院長最大的喜悅。這是中研院的定位特殊,也最珍貴的地方。因為我責任變大了,所以缺點,當然就是我的頭髮變白了!
問:您的院長任期明年到期,後續的規劃如何?10年院長任期打了很多制度性的基礎,期待繼任者會接著往下走嗎?
答:我將歸建研究單位,回歸為特聘研究員,目前規劃是繼續在院裡做研究,一如10年前決定回台灣時的想法:家裡有事,回家幫忙,這段期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制度,帶動風氣」。當然希望下任院長會往下推,且以既有制度來帶動風氣。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