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跨域挑戰 產業領袖獻策
來自製藥、醫材領域的五位理事長,18日在「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論壇」中指出,台灣生技醫療已進入跨域競爭的時代,唯有政策支持、產業鏈和人才強化、精準醫療落地與醫材三化並進,才能在全球舞台爭取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面對關稅和232條款帶來的衝擊,生醫業五位產業領袖難得齊聚一堂,針對台灣生技醫療發展的挑戰與未來方向,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提出建言,現場座無虛席,足見產業的關切。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指出,政策支持與健保制度是推動產業的根基,台灣創新藥物與醫療技術若要真正落地,必須能與健保制度接軌,建立在地供應鏈;且要主動布局前進海外建基地,推動產業升級,將台灣打造為亞洲醫藥研發與製造的重要樞紐。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理事長蔡正弘關注人才議題,建議政府應支持提升製藥韌性供應計畫,推動上下游及技術平台整合,且要強化中高階人才培育能量,祭出國際人才來台就業配套,優化留才環境。
另外,製藥業則注重供應鏈穩定。製藥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誼芬提醒,創新固然重要,但供應鏈韌性同樣不能忽視。台灣應同步提升學名藥與製造產能,確保用藥安全,並推動本土製藥技術升級,建議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應新增「國產製藥專章」。
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則把焦點放在扶植新興科技領域。他表示,台灣在基因檢測、AI分析與臨床數據累積上已有基礎,但欠缺完整的生態系統,導致成果難以規模化,呼籲政府以監理沙盒的思維,扶植監管外泌體、AI、智慧醫療等新藥科技領域,並修改特管法LDTs相關法條與執行方法。
台灣醫材公會理事長李永川則以「高值化、國際化、年輕化」三大關鍵字,提出醫材產業的突圍方向。他指出,台灣醫材雖有完整供應鏈,但全球市占僅約0.8%,長期受制於低價競爭。為此,公會已成立法規委員會,協助業者因應國際規範,同時修訂章程,吸納AI與ICT業者加入,拓展跨域合作。他並透露,今年9月將率領百家業者組成「台灣隊」,前進泰國醫療展,與當地醫療公會展開深度媒合,作為國際化的起點。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