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潘俊榮:危老都更 金融水龍頭要全開
危老都更容積獎勵,是帶動台灣都市環境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工總理事長潘俊榮2日直言,面對當前全球經濟變局,危老都更是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振興經濟的重要工具,呼籲政府在容積獎勵上,應更為放寬與彈性,與此同時金融「水龍頭要全開」,讓台灣百工百業能因此翻轉並開創新局。
工總2日發布「「2025工總白皮書」,潘俊榮致詞時指出,今年工總白皮書的主題就是「新局」。工總全力呼應總統的「危老都更」政策,以擴大內需、振興經濟來開創台灣的經濟新局。
潘俊榮引用官方數據指出,全台有75萬棟、300萬戶,30年以上的危老建築,這些危老建築不但老舊且不耐震相當危險。若以平均每戶3~4人計算,等同有近1,000萬人是住在危險老舊不耐震的建築物,這對都市、人民的安全帶來極大的風險。
潘俊榮說,「危老都更」是總統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提出的重要政策,當了總統後仍沒忘記,今年5月16日工總拜會賴總統時,賴總統就主動提起為推動危老都更與加大容積獎勵。
潘俊榮指出,賴總統「不忘初心」,工總願全力呼應並積極推動「危老都更」政策,也是因為危老都更所涉及的行業範圍,涵蓋工總十大產業的會員廠商,加速推動危老都更不是只有帶動工程營建產業,更能促使百工百業興盛、中小企業翻轉,還能進一步增加就業機會。
然而要落實危老都更政策,潘俊榮坦言,現行的危老都更相關政策,無法實現總統的願望,政府應有更多的配套措施,包括容積獎勵應有更多的放寬與彈性。但容積率是公共財,所以要設定獎勵的門檻:必須2年立案、5年完成,否則視同棄權。
他說,若不設定門檻與期限,就會像過去一個都更案10年、20年都完成不了,不但無助解決危老建築的問題,也對台灣整體經濟沒有幫助。
更重要的是,潘俊榮指出,金融支持方面,要像行政院長卓榮泰說的,不只是「把金融水龍頭開大一點」,而是要「全開」,若沒有金融體系的「全力」支援,危老都更計畫也難以支撐與推動。只要資金到位、時程縮短,5年內台灣都市與鄉村都能煥然一新。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