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翻舊賬”,力求給鮑威爾致命一擊
今年早些時候,一位前美聯儲經濟學家發佈了一份關於該央行總部翻新成本飆升的報告,當時鮮有人關注。數月後,這份不起眼的報告竟成了特朗普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施壓的核心武器——甚至可能成爲解僱他的理由。
特朗普可能沒有法律權力因鮑威爾不降息而解僱他,但他的顧問們正抓住這個25億美元的建築項目大做文章:將其塑造成政府浪費的具體案例,以此削弱鮑威爾履職所需的公衆信任。
週三,特朗普稱“極不可能”解僱鮑威爾,“除非他因欺詐不得不離職”。
白宮揪住美聯儲總部翻新項目的成本超支和大理石裝修不放,並非因爲對其建築或預算有法律管轄權,而是希望藉此削弱公衆對鮑威爾的信任、構建合法解僱他的理由,或兩者兼具。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和今年春天都曾提出解僱鮑威爾的想法,但兩次都因顧問提醒“可能在法庭和金融市場栽跟頭”而放棄。
這促使一羣特朗普的支持者將攻擊矛頭對準這個已進行多年的建築項目,把它當作羞辱鮑威爾(希望他主動辭職)或嘗試讓法院認可解僱行爲的“武器”。
美聯儲相關法律規定,只有憑藉“正當理由”(如瀆職或失職)才能解僱政策制定者。法律專家質疑特朗普政府是否有足夠依據讓法院批準解僱鮑威爾,並認爲真正的策略可能是通過足夠的政治打擊,迫使鮑威爾要麼辭職,要麼在利率問題上更妥協。
這場較量的戰場不在法庭,而在公衆輿論。近期最高法院的一項裁決表明,總統解僱某些聯邦專員的權力不適用於美聯儲。這個依賴公信力的機構,如今突然要爲支出選擇和施工管理辯護(這些問題更易引發公衆關注),而非解釋晦澀的貨幣政策細節。
週二,白宮一位高級政治顧問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張將鮑威爾P成瑪麗·安託瓦內特(法國王后,以奢華著稱)的圖片,嘲諷美聯儲的建築項目。顧問詹姆斯·布萊爾(James Blair)寫道:“讓他們啃基點去吧”(Let them eat basis points)。上週,另一位特朗普政府任命的官員還發布聲明,放大了鮑威爾將辭職的無根據網絡謠言。
無論公開還是私下,鮑威爾都明確表示,在剩餘10個月任期內,保護美聯儲不受政治干預制定利率的能力是核心目標。失去獨立性的央行難以維持金融市場信任和有效控制通脹,最終會導致長期利率上升。
辭職或不戰而退接受解僱,都將讓鮑威爾成爲破壞他一直誓言保護的獨立性的幫兇。對鮑威爾而言,這種立場並非出於個人野心,而是爲未來的美聯儲主席維護機構權威。
一些共和黨人已警告白宮不要解僱鮑威爾。週三,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湯姆·蒂利斯(Thom Tillis)在參議院表示,這將是一個“巨大錯誤”。
“解僱美聯儲主席的後果……將損害美國未來的公信力,”他說,“一旦發生,市場會立即反應,我們必須避免這種情況。”
此外,解僱鮑威爾的操作可能陷入混亂。美聯儲掌控自身建築、財務和安全事務,這意味著鮑威爾可能繼續在美聯儲總部履職,直到法院批準解僱或參議院確認特朗普提名的繼任者——這可能引發曠日持久的機構對峙。
圍繞美聯儲建築項目的風波讓人聯想到1972年大選前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總統的操作:他向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施壓,要求維持低利率,爲此向媒體散佈虛假消息,稱伯恩斯在提議全國工資和價格管制的同時,還在謀求加薪。
美國國會1913年創立美聯儲,後者最初在財政部辦公,直到20世紀30年代國會批準其修建總部。1937年總部建成,後以時任美聯儲主席馬瑞納·埃克爾斯(Marriner Eccles)命名,20世紀70年代美聯儲在相鄰空地增建辦公樓,後以前主席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命名。2000年,國會明確授權美聯儲擴建或翻新建築。美聯儲先計劃翻新馬丁大樓(增加會議空間),2021年完成整體翻新;隨後轉向翻新埃克爾斯大樓,以及幾年前收購的街對面一棟空置建築。
美聯儲稱,成本超支部分源於“未預見的施工情況”,如石棉含量超預期、土壤有毒污染、地下水位高於預期。此外,當地建築部門要求修改設計以與原建築風格協調,加上爲彌補空間損失而增加地下面積,都推高了成本。
兩年來,華盛頓天際線上一直能看到該項目的起重機,《華爾街日報》2023年就曾報道過其成本超支問題。
上月國會聽證會上,鮑威爾駁斥了“奢華裝修導致成本上升”的說法,稱這些設計已從計劃中刪除。
上週,白宮預算主任拉斯·沃特(Russ Vought)致信鮑威爾,提出尖銳問題,暗示鮑威爾要麼誤導國會,要麼未就設計變更通知當地規劃委員會,並要求7個工作日內回覆。與此同時,特朗普任命了三名助手加入該規劃委員會。
本週,鮑威爾在給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領導層的另一封信中解釋,上月他對設計變更的答覆屬實;美聯儲與規劃委員會的合作是自願的,且不涉及項目財務監督。
被任命爲規劃委員會成員的特朗普顧問布萊爾週三在社交媒體上再次要求參觀該項目,表明特朗普政府計劃讓這個建築項目持續佔據公衆視線。
週二,特朗普稱,得知鮑威爾搞這麼昂貴的翻新,他很驚訝——因爲在他看來,鮑威爾既無趣又不聰明。“我覺得他死板得要命,但從沒想過他是個需要‘宮殿’的人,”他告訴記者。
以上內容由華爾街日報記者、素有“美聯儲傳聲筒”、“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Nick Timiraos參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