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會用水、用電和用人?
經濟學是研究不同限制條件下如何進行選擇與取捨的社會科學。從個人在所得與財富限制下的消費選擇,到企業在不同競爭環境與技術能力限制下的經營策略,我們的日常生活時刻面臨著各種選擇與取捨。
除了個人和企業,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樣也面臨資源限制下的取捨問題。以近年工商界時常提出我國製造業面臨的五缺挑戰(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才)為例,此議題除了反映生產資源短缺可能帶來成長瓶頸,事實上也與產業運用生產資源時的能力-資源生產力有關。
資源生產力可理解為每單位生產資源能創造多少產出,而資源生產力進步指的是相同的資源投入量可獲得更多的產出。根據這個定義,我們來看看近年台灣製造業使用水、電、勞動力,以及近年各國高度重視的淨零排放的生產力表現。為簡化分析,以下討論將聚焦於金屬機電業、資訊電子業、化學工業和民生工業四個製造業大行業別。
首先是用水,化學工業是國內製造業用水量相對較高的行業。2019至2022年化學工業的年均用水量為6.4億噸,高於民生工業(3.5億噸)、金屬機電業(3.2億噸)和資訊電子業(2.8億噸)。在用水生產力上,雖然化學工業每萬噸用水所創造的經濟產值(GDP)從2018年的0.12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0.17億元,但低於民生工業(0.24億)、金屬機電業(0.4億)和資訊電子業(1.22億)。
用電方面,相較於其他製造業,資訊電子業是用電需求較高的行業。2019至2022年資訊電子業的年均用電量約54,681百萬度,是民生工業的3.41倍、化學工業的2.33倍、金屬機電業的1.97倍。而在用電生產力上,2022年資訊電子業平均每百萬度用電的經濟產值約0.77億元,高於金屬機電業(0.56億)、民生工業(0.48億)和化學工業(0.36億)。
第三是勞動力資源,在國內製造業中,金屬機電業的就業人數相對較高。2019至2022年金屬機電業平均就業人數約100.7萬人,資訊電子業排名第二(86.4萬人),民生工業和化學工業則分別為49.4萬和47.8萬。換算平均每就業人數的勞動生產力,2022年資訊電子業人均勞動生產力為510萬,化學工業為188萬、金屬機電業為155萬,而民生工業為154萬。
最後是碳排放,2022年資訊電子業平均每萬噸碳排放所對應的經濟產值約12.2億元,金屬機電業居次(5.3億),而民生工業和化學工業則分別為4.2億和2.3億。
需要提醒的是,資源生產力是從經濟產值的觀點來衡量產業對各項生產要素的使用表現,但我們不能僅以資源生產力來評判產業對整體經濟的重要性。
然而,在生產資源限制下,我們必須重視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各項資源。對於資源生產力較高或經濟貢獻度較高的產業,政府除了要確保產業所需的生產資源供應無虞,同時也要持續透過獎勵或規範制度,讓這些產業能持續精進資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對於資源生產力表現較差者,政府除了可協助其改善資源使用效率外,協助產業建立海外產能,也是減輕國內能資源供應壓力的可行選項。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