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非農僅3萬也算正常?特朗普移民政策“攪亂”就業數據
美聯儲官員在特朗普不斷施壓的背景下表示,如果勞動力市場出現疲軟,重啓降息的時間點將會更早。然而,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卻可能讓決策者更難判斷市場的真正狀況,使得本就分歧嚴重的美聯儲在決定何時以及多大幅度降息時面臨更復雜的局面。
總的來說,如果放緩是由於移民減少,而非勞動力需求下降,那麼美聯儲降息可能會是一個錯誤,甚至可能引發通脹。另外,經濟學家稱,移民政策導致就業市場供需平衡所需的非農新增就業人數下降,未來就算降低至3萬人,可能也不算大問題。
特朗普移民政策帶來的決策困境
近年來,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收緊移民的舉措,包括取消數十萬移民的合法身份,以及在洛杉磯等城市的工作場所開展高調的移民突襲行動。他還加強了美墨邊境的安保,並公開威脅每年驅逐多達一百萬名務工人員。
此類政策的全面影響尚不明朗,但幾乎所有分析師都預計,今年移民人口將大幅放緩,甚至可能出現下降。這或將迫使依賴移民勞動力的僱主爲填補崗位而爭相提薪,並可能導致某些商品或服務出現短缺。
移民勞動力的減少對美聯儲而言是個大問題,這將使其難以判斷,就業增長的放緩是源於勞動力需求下降,還是可用員工減少,亦或兩者兼而有之。與此同時,勞動力供應縮水還可能在關稅之外帶來新的通脹壓力。
前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密歇根大學教授斯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表示,
“美聯儲正處於一種極具挑戰的境地。他們必須非常小心,確保所觀測到的確實是疲軟的勞動力需求,而非特朗普政策導致的勞動力供給收縮,這一點非常棘手。”
美國勞工部將於週四公佈最新非農報告,預計數據顯示就業增速將繼續逐步降溫。許多預測機構預期,下半年招聘增速或將進一步、甚至大幅放緩。
通常情況下,如果溫和通脹伴隨就業放緩,就會向美聯儲發出明確信號,要求下調借貸成本以刺激需求、防範衰退。但此次就業增速的減緩或僅僅反映勞動力增長放慢。
前美國商務部經濟學家科爾科(Jed Kolko)指出,“我們對每月就業數據好壞的判斷需要調整。”
就業供需平衡狀況已發生改變
在評估就業市場健康狀況時,經濟學家通常將每月新增就業人數與“供需平衡”招聘規模進行比較:即恰好能夠滿足勞動力增長所需的新增就業水平。
低於這一平衡水平會導致失業率上升,因爲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難以找到工作;高於該水平則會推動失業率下降。一旦新增就業長期保持在平衡線以上,公司之間爲了吸引有限的勞動力將展開競爭,從而加快工資上漲,最終可能引發更高通脹。
這一供需平衡水平會隨著人口結構(如嬰兒潮一代老齡化)或社會趨勢(如大學入學率上升)而變化。但近年來,該水平波動幅度遠超以往: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導致數千萬人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隨後又因移民數量大幅波動而劇烈變動。
如今,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同供需平衡水平已下降,且隨著特朗普移民政策全面生效將進一步下滑。但具體估算卻差異巨大,從每月從5萬到15萬不等。
這意味著即便本週公佈的就業人數增幅約11萬,也難以形成共識:究竟是超過了供需平衡線,還是仍在其下方?耶魯預算實驗室經濟學主管泰德斯基(Ernie Tedeschi)感嘆道,
“現在要將就業增長視爲可靠的經濟健康信號,實在太難了。”
非農僅3萬也無需恐慌?
泰德斯基等經濟學家表示,他們對月度非農就業增幅關注減少,更多聚焦失業率,因爲它能更直接反映勞動力供需是否平衡。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埃德爾伯格(Wendy Edelberg)也認爲,“失業率終將成爲更有用的衡量標準。”
此外,經濟學家們還會關注職位空缺數量、失業金申請人數及離職率;許多人還會留意工資增長跡象,因爲即便就業增速放緩,若薪資上揚,則表明勞動力市場仍在升溫。
但這些指標同樣存在侷限:失業率基於的家庭樣本較小,不如大型企業調查可靠;最可信的工資數據每年僅發佈四次;不同指標在短期內往往相互矛盾。
這種情況加大了官員們在解讀市場信號時產生分歧的風險。德意志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盧澤蒂(Matthew Luzzetti)指出,即便官員達成共識,也可能難以向投資者和公衆清晰傳達他們的判斷。
政治分歧更將加劇美聯儲的挑戰。特朗普近日多次抨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責其不滿足降息要求讓國家損失慘重,並親筆致信予以譴責。鮑威爾迄今淡然應對,稱勞動力市場依舊強勁,尚未出現降息必要。
6月會議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一致決定連續第四次按兵不動,鮑威爾會後表示,“勞動力市場並未呼喚降息”,並補充稱“如果我們確實發現疲軟,將改變立場。”
儘管大多數官員支持觀望態度,但兩位特朗普提名的理事卻主張7月就應行動。如果就業減速持續,降息壓力勢必增強,但若減速源自勞動力供給減少,而非需求疲軟,則降息恐會誤傷,引發更高通脹。
埃德爾伯格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一份報告中估算,到今年年底,平衡招聘規模或降至每月僅1萬人;屆時,未來數月新增崗位數料將大幅下滑。但她擔憂,普通民衆乃至許多經濟學家仍會對這種放緩過度驚慌,
“要讓大家接受每月3萬的就業增幅無需擔憂,絕非易事。”
美聯儲此時仍沉浸在疫情後低估價格壓力的錯誤教訓中,當時他們低估了疫情時封鎖經濟所帶來的通脹壓力,結果通脹攀升至四十年來新高。儘管通脹已回落,卻仍未觸及兩成目標;而特朗普的貿易與移民政策又激化了人們對通脹再度加速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美聯儲經濟學家卡彭特(Seth Carpenter)認爲,讓通脹再次失控“比經濟略微過度放緩要大得多的錯誤”,並表示美聯儲總可通過更激進降息來補救。他預計經濟降溫會抑制勞動力需求,失業率上升與供給減少並存,仍傾向於今年維持利率不變,並在2026年逐步大幅降息。
斯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警告稱,美聯儲若頻繁搖擺政策,例如九月降息而半年後又被迫加息,將嚴重損害其公信力。“如果既有可能朝降息方向,也有可能朝加息方向,就應該繼續等待更多數據,”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