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大棒正式落地,全球經濟迎來“壓力測試”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最新發文:“對等關稅將於今晚午夜(北京時間12:00)生效!數十億美元將開始流入美國,主要來自那些多年來一直佔美國便宜的國家。唯一能阻止美國偉大的是一個想要看到我們國家失敗的激進左翼法院!”
特朗普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推進其動盪的全球貿易重塑計劃。根據彭博經濟研究估算,新關稅體系下美國平均關稅率躍升至15.2%,遠超去年的2.3%,並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
經過激烈談判,歐盟、日本和韓國獲得15%的“優惠稅率”,避免了汽車等關鍵出口品面臨25%的重稅。而瑞士39%的關稅毫無鬆動,印度則因持續購買俄羅斯原油,三週後將被徵收雙倍關稅(50%)。
對美國三大貿易伙伴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的加稅談判仍在單獨推進。特朗普還誓言將對製藥、半導體等關鍵行業加徵新關稅。未來數月將驗證這場貿易實驗的成敗——特朗普承諾關稅將削減貿易逆差並重振製造業,批評者則警告可能引發通脹失控和商品短缺。
儘管失業率仍處低位且物價尚未飛漲,但隱患已然顯現:7月就業數據遭遇疫情以來最大幅度下修,上半年經濟增長放緩。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溫迪·卡特勒(Wendy Cutler)指出:“有跡象表明,更艱難的時期即將到來。企業提前囤貨延緩了衝擊,但價格上漲幾乎不可避免。”
自4月宣佈關稅計劃以來,特朗普政策已引發全球經濟動盪。多數經濟體現已接受高關稅現實,通過承諾數千億美元對美投資換取稅率優惠。但關鍵細節仍懸而未決:歐盟日韓的汽車關稅優惠尚未立法確認,市場準入政策等細則也待公佈。
華爾街機構紛紛拉響警報。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和Evercore ISI均警告標普500指數可能回調。這一警告正值美國經濟面臨日益加劇的擔憂之際,上週數據顯示通脹率有所上升,同時就業增長和消費者支出均呈現放緩跡象。
最新民調顯示62%選民反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58%的選民反對他的稅改和支出法案,55%不滿其經濟治理。關於特朗普計劃的可持續性也存在疑問,因爲他動用緊急權力對特定國家實施關稅的舉措正面臨法庭挑戰。他正轉而依靠更具法律依據的授權,對特定行業(如汽車和金屬)實施關稅。
杜克大學法學院貿易專家蒂姆·邁耶(Tim Meyer)教授指出,政府試圖營造“關稅週期即將結束”的假象,但“其法律基礎存在嚴重缺陷”。特朗普堅稱其舉措將開啓一個新的經濟黃金時代,並駁斥了與他的敘述不符的數據,解僱了發佈最新就業數據的統計機構負責人。
特朗普還曾自誇關稅收入增加,甚至暗示這可能導致部分美國人獲得退稅支票。海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的九個月里美國關稅收入創1130億美元紀錄。但喬治城大學教授布拉德·詹森(Brad Jensen)質疑其製造業迴流目標:“關稅收入與就業增長不可兼得——如果本土製造真的復甦,進口減少自然會導致關稅收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