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即時零售」:AI時代下的新零售戰場
是否曾在入住飯店後,發現忘了帶充電線?或是在情人節前夕,才驚覺忘了準備禮物?這些看似瑣碎卻「不能等」的急迫性需求,正悄然改寫全球零售業的遊戲規則,也推動「即時零售」從邊緣創新走向主流趨勢。
近日台灣好市多宣布與Uber Eats合作,在全台14家門市推出即時配送服務,並首度開放非會員訂購。這項策略不僅提供多一種便利選項,更揭示零售市場正從傳統的新零售概念,邁向由AI技術與物流數據驅動、以「即時滿足」為核心的新戰場。
在AI與大數據的支持下,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能更即時、精準地調度與預測。零售業的競爭不再只是比誰的倉庫多、物流快,而是誰能在顧客需要的那一刻,把商品送到他手上。這樣的變化源於一種全新消費者行為的浮現:不願等待、渴望立即滿足的即時型消費者。根據美團的研究,這群人對價格敏感度較低,更具衝動購買傾向,他們的出現代表著尚未被充分服務的市場新藍海。
這些「愛網購卻不願等待」、「下單後不斷去看物流狀況」的消費者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如今卻成為平台與品牌積極爭取的新目標。從臨時補貨、忘記送禮到3C用品突然故障等場景,這些急迫性的消費需求正在顛覆既有的消費節奏。對他們而言,「現在要」比「便宜一點」更重要,也比品牌更具吸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時零售的發展也帶動了創新行銷模式的出現。品牌不再只經營線上商城與實體門市,而是把門市當作前置倉,與外送平台結合,利用配送人員作為品牌移動曝光的媒介。外送大軍穿上印有品牌標誌的制服,不但提升服務效率,也創造街頭可見的行銷效益,實現O2O無縫融合的零售體驗。
從國際發展來看,中國大陸在即時零售領域領先。京東、美團、淘寶等平台不僅能在30分鐘內送達生鮮與日用品,更進一步提供手機3C、保養美妝等多元產品閃送服務,成為一線城市的常態生活模式。這種能力仰賴高度密集的前置倉網絡、自建配送體系與用戶高黏著度支持。而在美國,Instacart、Gopuff等平台雖也在特定城市提供30分鐘內配送服務,但普及程度不高;Amazon的Prime Now以二小時內送達為主,沃爾瑪雖也擴展當日配送能力,但離「閃送」級別仍有差距。
好市多自2021年起,在美國與Uber Eats合作,透過既有門市資源發展即時配送,如今將此模式複製到台灣,不僅展現其對數位轉型的前瞻思維,也象徵台灣零售業正式接軌國際趨勢。這不僅有助於觸及非會員與數位原生世代,也能提升日常補貨頻率、強化會員活性與品牌黏著度。好市多加入戰場,讓原本就嘗試即時配送的全聯、家樂福,以及以數小時到貨為目標的電商平台有更大的創新壓力。
零售業的競爭,已從比價格、比品項,轉變為比「誰能更快、更準、更貼近需求」。即時零售不只是服務升級,更是零售邏輯的根本轉變。從「等顧客上門」轉為「主動出擊滿足當下需求」,從「倉庫集中出貨」轉為「前置倉+即配整合」,更多創意以及更廣泛的策略聯盟,都是零售企業面對新消費者習慣所必須做出的調整。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