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告:全球公共債務逼近“歷史極限”,市場可能出現無序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週三發出嚴峻警告:全球公共債務預計將在2029年突破中國生產總值(GDP)的100%,創下自194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並且仍在繼續向上攀升。IMF敦促各國必須立即構築“財政緩衝”,以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經濟風險。
IMF財政事務部主任維托爾·加斯帕(Vitor Gaspar)直言,在一個“不利但絕非遙不可及的設想”中,到本十年末,全球公共債務水平可能飆升至GDP的123%,僅略低於二戰後不久132%的最高紀錄。
他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從我們的角度看,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情況是爆發金融動盪。”他援引IMF週二發佈的另一份報告,該報告已明確警告市場可能出現“無序”崩盤。
加斯帕警告,一旦崩盤,就可能像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期間那樣,觸發財政-金融“末日循環”。
加斯帕強調,前景極度不確定,這使得財政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緊迫。IMF正敦促所有國家——無論是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削減赤字,降低債務,並建立“防火牆”。
他說:“鑑於地平線上聚集著不容忽視的風險,各國現在必須未雨綢繆。這種準備工作要求建立財政緩衝,使政府能夠在遭遇嚴重的負面衝擊甚至金融危機時,擁有應對和反擊的能力。”
加斯帕援引IMF此前的研究指出,在金融危機伴隨嚴重負面衝擊的時刻,擁有更大財政空間的國家,能更有效地將對就業和經濟活動的損害控制在最小範圍。
在最新的《財政監測報告》中,IMF點名指出,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在內的富裕經濟體,其公共債務水平早已超過或即將超過GDP的100%。
由於這些國家擁有成熟的主權債券市場和更多的政策工具,它們的風險被評估爲低到中等。然而,許多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儘管債務比率相對較低,卻面臨資源匱乏和更高的借貸成本。
加斯帕指出,現在的借貸成本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昂貴得多。不斷上升的利率正給各國預算帶來沉重壓力,而地緣政治緊張、自然災害增多、顛覆性技術和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又在不斷推高支出的需求。
他在《財政監測報告》的前言中寫道:“我們承認在政治上達成財政平衡非常艱難,但現在就是準備的時刻。”他認爲,將公共支出精準投向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可以反過來刺激GDP增長。
IMF計算顯示,發達經濟體如果能將當前支出中相當於GDP的1個百分點撥給教育或其他人力資本投資,到2050年就可以提高GDP 3%以上;而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這一增幅幾乎會翻倍。
加斯帕透露,美國公共債務對GDP的比率在新冠疫情期間已超越二戰後的歷史峯值,預計到本世紀末將突破GDP的140%。
他說,在下個月啓動的對美國經濟的例行審查中,IMF官員將敦促美國當局通過收窄預算赤字來穩住債務。
加斯帕認爲,削減美國赤字將有助於重新平衡美國經濟,同時爲美國乃至全球的私營部門“鬆綁”,進而有助於降低利率,創造更有利的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