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 首頁
  2. 全球財經
  3. 最新

2025全球科技競局與台灣的啟示

schedule 2025/10/23 10:00:04

人工智慧(AI)的浪潮,已經從技術突破上升為全球經濟與政治的核心議題。

 貝恩顧問《Technology Report 2025》指出,AI領先者的企業平均可提升EBITDA 10~25%,而落後者正在被市場淘汰。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驅動產業重構的「系統性力量」,從晶片、雲端、模型到應用,每一層都成為競爭戰場關鍵。

 AI的競爭,正在重塑國際秩序,從技術競賽到權力重組。美國透過出口管制與技術聯盟維持晶片與雲端優勢;中國投入超過2,500億美元推動自主模型與晶片;歐盟則以2,000億歐元的InvestAI計畫建構資料主權;中東以石油資本打造巨型資料中心。

 這場「主權型AI」競賽的本質,是數據與價值觀的主導權。未來的科技強權,不僅取決於算力,更取決於能否建立「自主演算法生態」。

 在資本市場中,Amazon、Microsoft、Alphabet、Meta與Nvidia五大巨頭市值仍穩坐兩兆美元級高位,象徵算力與平台的集體壟斷。然而,OpenAI、Anthropic、Mistral等新創以輕量化組織與技術聚焦快速突圍,帶來「小團隊挑戰大帝國」的創新現象。這意味著全球AI生態不再是封閉遊戲。對台灣而言,中小企業只要找到明確的垂直應用場域與資料價值鏈定位,仍能在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在巨頭壟斷與新創並存下,找出創新破口。

 儘管2025年科技併購在北美私募市場佔比上升至22%,但Bain報告指出,投資焦點已從故事驅動轉向成果驅動。

 AI強化既有產品、垂直軟體的支付整合、跨區域擴張與成果導向收費模式,成為新焦點。企業若只談願景、缺乏效率與在地價值,將難以獲得市場青睞。

 台灣過去的優勢在於硬體製造,但未來競爭關鍵在於「整合與轉化」--能否將算力、演算法與產業需求串成完整價值鏈,顯示資本邏輯轉向效率時代。

 AI時代的挑戰不僅在技術,還在基礎條件。算力與能源的缺口已成瓶頸,美國預估至2030年需新增100GW電力;台灣若不重塑能源結構,AI發展恐受限。

 同時,人形機器人與量子運算雖仍處早期階段,但其顛覆潛力已被視為「後晶片時代」的重要前兆。如何在有限能源與資源下選擇投資重點,將是國家戰略的新課題。

 面對未來五年的戰略考題,帶給台灣三個啟示:一是建立在地AI韌性:台灣需在醫療、金融、公共治理等關鍵領域建立自主資料庫與模型,打造「主權型AI」能力,避免被國際巨頭鎖定。

 二是推動產業鏈角色轉型:半導體是基礎,但真正的價值在於整合演算法與應用。與國際合作、共建開放標準,是台灣持續參與全球生態的唯一途徑。三是政策與人才並進:AI的競爭核心在制度與倫理。若能率先建立標準化與治理典範,台灣將在技術之外,取得「規範型優勢」。

 AI的顛覆性無庸置疑。真正的問題在於是台灣要成為浪潮的設計者,還是被浪潮推動的追隨者?唯有在數據治理、能源韌性與應用創新之間找到新定位,台灣才能在這場科技變局中,確保屬於自己的未來。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本文來源:
文章標籤
::: 群益證券 群益投顧 群益保險 群益投信 群益香港
期貨總公司:(02)2700-2888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7號B1
台中分公司:(04)2319-9909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2段633號3樓之6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