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信號?美企裁員從“個案”蔓延成潮!
當星巴克在9月解僱900名企業員工時,經濟學家們幾乎無動於衷。畢竟,這家咖啡連鎖店早在2月就已進行過一輪裁員。10月,塔吉特削減1800個職位,以幫助這家陷入困境的零售商加快行動速度。每一次企業裁員都有其明確的解釋:亞馬遜(1.4萬個企業崗位)歸咎於人工智能;派拉蒙(1000名員工)剛剛完成合並。
單獨來看,每一份公告都可以被視爲獨立事件。然而,一些經濟學家擔憂,近期一連串的裁員舉措,開始顯得不那麼像是各家企業的個別節流行爲,而更像是一個預警信號。
“相當數量的知名企業正在進行規模可觀的人員裁減,”安聯貿易美洲區高級經濟學家丹·諾斯(Dan North)表示,你可能會開始懷疑,“這些並非偶然”。
近來,要準確把握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狀況比往常更加困難,包括勞工統計局在內的多個發佈關鍵經濟數據的機構,在政府停擺期間停止了運作。甚至在此之前,特朗普精簡美國政府的努力,也給龐大的聯邦統計系統留下了漏洞。不過,私人數據集幫助填補了一些空白。
挑戰者報告顯示,截至9月,美國今年已宣佈的裁員人數接近95萬,這是自2020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而這還是在10月份密集發佈裁員公告之前。(若不考慮新冠疫情爆發的第一年,美國前9個月的裁員總數已經超過了2009年以來的任何全年裁員數據。)諾斯指出,當某項數據幾乎是自大蕭條以來最糟糕時,“這可不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數字”。
根據挑戰者的統計,政府部門受影響最爲嚴重,今年已宣佈近30萬人的裁員,但科技和零售等其他行業也受到衝擊。西南航空今年早些時候宣佈的企業裁員,標誌著其歷史上首次大規模裁員。
直到最近,美國一直處於經濟學家所謂的“低招聘、低解僱”的經濟狀態。儘管企業在填補職位空缺方面行動遲緩,有時甚至讓求職者空等,但大多數公司一直避免直接裁員,甚至囤積工人以備日後之需。這種行爲的部分原因可能源於疫情期間招聘受挫的經歷,當時職位空缺數量和離職率均創下紀錄。
現在,“有大量可用工人,總體而言,企業可能覺得沒有必要將工人保留得比必要時間更長,”花旗集團經濟學家維羅妮卡·克拉克(Veronica Clark)表示。諾斯的說法更爲直白:“我們不再僅僅處於‘低招聘、低解僱’的環境了,”他說,“我們現在正在進入‘解僱’模式。”
裁員的規模和速度表明,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成果的鼓舞下,管理層正更廣泛地擺脫對裁員的恐懼。今年早些時候,在領英上接受調查的高管中,超過60%的人表示,人工智能最終將接管目前由初級員工完成的部分任務。與此同時,許多大公司沒有將全部對等關稅成本以更高價格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而是選擇吸收額外稅費,並削減勞動力成本以保護利潤。
大多數經濟學家目前尚未拉響警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他認爲勞動力市場出現“非常漸進的降溫”,“但僅此而已”。儘管如此,市場對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惡化的跡象仍保持高度警惕。例如,克拉克表示,如果初請失業金人數持續達到或超過26萬,而非像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裏那樣維持在22萬至24萬的區間內,她會更加擔憂。
求職網站Indeed的高級經濟學家科裏·斯塔勒(Cory Stahle)說,他正密切關注更多非科技行業的裁員,包括運輸和零售業,“那纔是真正開始讓人擔憂的地方”。
就目前而言,對前景不確定的公司比往常更加依賴臨時工。美國員工協會首席經濟學家諾亞·約西夫(Noah Yosif)表示,在經歷了大約3年的低迷之後,短期協助服務的需求在過去幾個月有所增加。他說,部分原因可能與假日招聘有關,但公司也在利用臨時工來填補他們同時正在裁撤的長期固定員工的職位。
臨時工作的增加對像約翰·斯蒂格勒(John Stigler)這樣的人來說,安慰甚微。這位芝加哥地區的工人早知道他所工作的視聽安裝公司業務正在放緩,但當10月初一位經理在他剛完成10小時輪班後將他解僱時,他仍然感到措手不及。“‘我們沒有工作了,’”他記得老闆這麼說。作爲一名工會成員,斯蒂格勒說他希望很快能在他的專業領域——編程電子設備——找到另一份工作。但在65歲的年紀,他反正也計劃不久後退休。“我比很多30多歲、40多歲的工友和兄弟們幸運得多,他們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會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