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獨立性遭特朗普“組合拳”,市場爲何不買賬?
在特朗普近一年的持續攻擊下,美聯儲正承受重壓。這位美國總統的辱罵、解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威脅、試圖解僱美聯儲理事庫克的持續行動,以及爲減輕政府債務成本而明確要求降息——除此之外,財政部長貝森特還指控美聯儲自金融危機以來越權行事。
在此背景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上週舉辦的央行獨立性主題會議,時機再好不過。這場會議值得稱道:既沒有過度恐慌,也沒有不切實際地爲美聯儲的所有舉措辯護。
所有參會者一致認爲,獨立性本身不應是目標;貨幣政策制定免受政治干預的權利,只有靠“結果”才能證明其合理性。對央行官員而言,這已是最令人安心的共識。
經濟學家分歧加劇
美聯儲曾放任美國銀行“大到不能倒”、涉足氣候政策,還監管出10%的通脹率——正因如此,不少經濟學家支持貝森特的觀點:美聯儲過去的糟糕決策凸顯其獨立性過強,應當加以約束。例如,胡佛研究所的約翰·科克倫(John Cochrane)認爲,美聯儲若要獨立於政府運作,必須承擔更有限的使命,且問責機制需大幅強化。
他的觀點引發了哈佛大學教授、前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一貫具爭議性的回應。薩默斯表示,對“美聯儲越權”的抱怨“根本排不進美國面臨的前100大問題”,相反,特朗普政府對央行的威脅可能造成更大傷害。
“若外界認爲,美聯儲應持續屈從於美國行政部門提出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理念,那麼極大概率會損害國家利益,這纔是更重要、更應擔憂的問題,”薩默斯稱。
市場反應平靜
然而,無論經濟學家對美聯儲所受威脅有多焦慮,2025年全年金融市場始終保持平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弗朗西斯科·比安奇(Francesco Bianchi)更新了其此前研究,結果顯示: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通過社交媒體對美聯儲發表的不當言論,曾導致金融市場對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期出現統計意義上的顯著下降。比安奇發現,2025年的情況與此一致,這表明市場認爲特朗普的威脅“有效”,美聯儲會以降息回應。
但從長期來看,總統的言論影響力有限,且也沒有跡象顯示“債券義警”會通過拉高通脹預期來限制總統行動(注:“債券義警”指通過拋售債券推高收益率,倒逼政府調整政策的投資者)。
前美聯儲理事、英國央行金融政策委員會成員蘭迪·克羅斯納(Randy Kroszner)指出,金融市場幾乎不擔心特朗普的行動會導致中期通脹率上升(見下圖)。
這種“無反應”可能有多種原因:或許是美聯儲獨立性本就沒那麼重要,或許是特朗普的威脅力度不足,或許是下任美聯儲主席候選人被認爲可靠,或許是最高法院對美聯儲的對待方式有別於其他政府機構,又或許是美元作爲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提供了支撐。
這些理由都有道理,但沒人能證明自己的“偏好理論”——因爲所有解釋都與事實相符。不過,結果很明確:“債券義警”不會出手,從“獨立性威脅”中拯救美聯儲。
律師憂心忡忡
市場之所以樂觀,一個主要觀點是美國最高法院已明確表示,會對美聯儲採取有別於其他美國政府機構的對待方式。今年5月,最高法院在一項裁決中表示,某官員在其“無理由解僱案”審理期間不得復職,多數大法官稱美聯儲“與其他機構性質不同”。
裁決稱:“美聯儲是結構獨特的準私人實體,延續了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獨特歷史傳統。”
這一裁決似乎讓市場和經濟學界的許多人感到安心,但律師們擔憂最高法院的立場缺乏原則或邏輯支撐。
喬治城大學法學院的斯蒂芬·弗拉德克(Stephen Vladeck)表示:“最高法院急於認同‘單一行政權理論’……卻仍想找到某種方式將美聯儲排除在外,即便這種方式在分析層面完全沒有說服力、站不住腳。”
最高法院論證的薄弱之處可能意味著,美聯儲並不像今年5月認爲的那樣安全——尤其是明年最高法院還需就特朗普對莉薩·庫克“解僱理由”的定義作出裁決。
公衆對美聯儲的態度黨派化
如果說律師不如金融市場樂觀,那麼研究公衆對美聯儲態度的學者也同樣不樂觀。他們想起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1962年的文章《是否應存在獨立的貨幣當局》,這位經濟學家在文中質疑:“在民主社會中,將如此大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不受任何直接、有效政治控制的機構手中,真的能被接受嗎?”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卡羅拉·賓德(Carola Binder)認爲,弗裏德曼問題的答案是:“公衆眼中美聯儲獨立性的合法性,使其能夠被接受。”
但她補充道,已有大量警示信號顯示,美聯儲的合法性根基不穩,尤其是公衆對該機構的態度正日益黨派化。如下圖所示,今年特朗普對美聯儲的攻擊,已削弱其在共和黨人中的合法性,多數共和黨人不認可美聯儲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