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 2026 系列一】川普關稅最終章!
近幾日,市場對於關稅的討論轉為聚焦在關稅是否將被裁定違法,然而川普政府背後的邏輯與意圖才是更為關鍵的決策核心。也因此我們選擇回頭梳理:各國、各產業目前對美關稅的最新佈局為何?短、中、長期又將如何改變全球貿易版圖?我們在 《 財經M平方 2026 展望系列文》第一篇文章 為大家深度分析三大重點:
關稅走勢如預期般緩和:
今年 4 月華府公佈全球「超高對等關稅」清單時,曾將貿易戰情緒推至沸點。我們當時即提出,川普的動作與其目的之間存在三大明顯矛盾,因此判斷關稅勢必會逐步趨緩。後續的發展證實了我們的猜想,截至目前,美國有效關稅稅率大約增加了 15%,精準命中我們預期的 10% ~ 15% 區間。此外,關稅戰的三大目標也逐漸清晰:對內是增加收入、改善財政;對外是打擊異己、維繫霸權;以及對他國施壓以換取投資、維持生產力。關稅課徵的核心邏輯:
2025 年關稅加徵的最基本原則,是避免 232 條款與 IEEPA 關稅之間產生重複徵收。在產業選擇上,美國掌握一個大原則:避開對自身傷害最大的部分。因此,對於美國高度依賴外國供給的領域,像是半導體、消費性電子和藥品等,至今仍維持相對低或豁免的情況。在地區關稅部分,美國會依據該國是否有與美國戰略合作的關係來決定稅率高低。關稅帶來的衝擊與潛在變化:
綜合上述,關稅設計的核心在於避開對美國自身傷害最重的關鍵領域,同時將加徵幅度控制在主要貿易夥伴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因此,就短期而言,關稅加徵幅度仍落在 10% 到 15%,雖然全球今年的經濟成長會受到部分拖累,但遠未落入衰退的地步。目前市場最擔心的,反而是美國國內通膨所受到的影響。至於中、長期的影響,則將聚焦於供應鏈如何轉移,以及其中存在的投資機會。更多內容詳見我們最新發佈的 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