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充保費改制喊卡!石崇良:改革不會停、將持續凝聚共識
健保補充保費收費改制惹爭議,遭政院喊卡。衛福部長石崇良7日表示,健保改革的所有出發點,都是為了確保健保的財務永續與穩健經營,讓制度能持續照顧更多民眾及弱勢族群。健保核心是「互助、互利,量能負擔」,設計過程須經過充分社會討論與共識凝聚,目前相關方案仍處於初步討論階段,尚未正式進入法治程序。
針對外界關注的補充保費收費改制,石崇良受訪表示,過去衛福部內部對健保財務已研析許久,過程中也曾和許多財經專家討論,但目前仍只是想法,並非既定方案。若進入正式法治程序,將會進行跨部會討論、舉辦公聽會,不會是部長個人決定。他強調,健保改革不會停,討論將持續進行,所有政策都會秉持健保原本的精神,量能付費、公平負擔、照顧弱勢的精神。
石崇良出席「2025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指出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與勞動力下降,未來醫療與健保制度將面臨重大挑戰。政府近年持續投入資源,健保總額逐年攀升,今年達9,286億元,加上公務預算挹注,累積9,467億元。明年健保總額預計達9,883億元,若公務預算199億元在立法院通過,將突破兆元大關。
石崇良表示,未來將聚焦四大面向,強化全人照顧,尤其慢性病及長期照護服務;支援醫療人員薪資成長與職場友善;推動醫療科技創新服務,包括智慧醫療與八大照護模式,如在宅醫療服務人數已突破5,000人;最後為提升偏鄉醫療服務效率,因應高齡人口逐步集中於六都,偏鄉需求日益增加。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其他國家更快,青壯年人口快速下降,石崇良分析,預估到2070年,台灣工作人口將降至約700萬人,與現行人口腰折形成對比,而高齡人口將翻倍成長至700萬人,且高度集中於六都,將對醫院設立及醫療服務分布帶來挑戰。
健保制度改革需要兼顧長期財務永續與公平性,石崇良強調,未來討論不僅包括保費結構、補充保費,也將考量擴大財源及資源最有效運用,確保制度能在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壓力下持續運作。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