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挨熊掌 今年來漲幅全吐光
比特幣創歷史新高僅一個月後,16日一度跌破93,714美元,將今年以來逾30%漲幅全數吐回,有分析指出,市場轉趨避險,加密幣就像煤礦裡的金絲雀,最先出現震盪,顯示市場對美國川普政府支持加密貨幣政策的熱情逐漸消退,也令外界擔憂加密通貨熱潮恐暫告一段落。
上周五美股市場在經歷開盤初期的恐慌性拋售後,資金抄底科技股,納斯達克和標普500指數在觸及關鍵技術支撐位後強勢反彈。黃金也反彈至4,080美元附近,但全球第一大加密幣比特幣卻成為明顯的例外:當日下跌5%,跌破94,000美元關口,創下6個月新低,17日比特幣盤中回升1.48%至95,664美元,但距離10月6日創下的12萬6,251美元歷史高點仍有逾24%差距,依然未脫離下跌逾20%的「技術性熊市」定義。
分析師預測,若比特幣能守住94,253美元關卡,未來便可能反彈。但若是跌破的話,則可能下探至9萬美元心理關卡。Bitwise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霍根(Matthew Hougan)表示:「整體市場轉趨避險。加密幣就像煤礦裡的金絲雀,最先出現震盪。」
過去一個月來,許多大型買家(從ETF配置機構到企業財務部門)悄悄退場,導致比特幣失去原先支持其創高的資金力量。於此同時,科技股熱潮降溫,市場流動性出現緊縮,也削弱整體風險胃納。
在今年大部分時間裡,機構投資人一直是比特幣價格的重要支柱。數據顯示,ETF總共吸金逾250億美元,令其資產規模升至約1,690億美元。
ETF穩定的資金配置,令比特幣被塑造為「投資組合多元化工具」,可用於對沖通膨、貨幣貶值與政治不穩定風險。但這個脆弱敘事近日開始鬆動。數據公司Nansen分析師肯尼斯(Jake Kennis)表示:「這波拋售是獲利了結、機構資金外流、宏觀不確定性與槓桿多頭爆倉等多重因素造成的結果。」
比特幣2017年狂飆逾13,000%並打入主流市場,隔年崩跌近75%,自那時起暴漲暴跌便成為常態。霍根表示:「我將這次修正視為買點。散戶不願再次經歷50%跌幅,因而提前退出市場。」
比特幣約占加密貨幣3.2兆美元市值的六成,今年價格波動劇烈。比特幣4月因川普關稅政策跌至最低74,400美元,10月反彈至歷史高點。10月10日,又因川普宣布對中國加徵100%關稅而經歷破紀錄爆倉。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