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即使錯了也不會回頭,MAGA版美聯儲即將上位!
明年這個時候,美聯儲將迎來一位新主席,由特朗普任命,且大概率會獲國會“歡呼雀躍的支持者”確認。鑑於特朗普一直施壓美聯儲降息,接下來的劇情可想而知。
最新就業數據遠超預期,這有力印證了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及其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1名成員的決策智慧——他們始終拒絕降息,直至確認通脹受控且經濟放緩。
但這份智慧換來的只有白宮前所未有的辱罵與威脅。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指責他們“應該感到羞恥”,稱鮑威爾“太遲了”,是“蠢貨”和“失敗者”,並宣稱利率應降至“1%”甚至更低。
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指責美聯儲將短期利率維持在4.25%-4.5%屬於“貨幣瀆職”(monetary malpractice)。
當前美國通脹同比增速爲2.4%,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且波動明顯,而特朗普關稅與銷售稅的通脹影響尚未顯現。與此同時,最新數據顯示經濟仍維持充分就業的狀態。債市仍預測未來五年通脹率平均達2.34%,持續高於目標。
MAGA版美聯儲呼之欲出
特朗普之所以未能強行推行1%的利率,唯一的原因在於鮑威爾。鮑威爾無需向MAGA團隊屈服:他已年過七旬,在華爾街等商界摸爬滾打一生,早已財務自由。特朗普能拿他怎樣?阻礙其退休生活?命令IRS審計稅表?
事實上,駁斥特朗普(和萬斯)利率主張的不僅是鮑威爾等12位FOMC官員,更包括整個債市。
若白宮觀點正確,長期美債收益率早該暴跌,全球數萬億美元規模的債券投資者會押注長期利率與通脹雙雙走低——但他們沒有。10年期國債收益率當前爲4.35%,與2-3月持平,略高於去年11月特朗普當選時。該收益率4-5月曾小幅上漲,6月回落,但暫無明確下行趨勢。
特朗普將鮑威爾塑造成“全民公敵”,既滿足了基本盤的情緒需求,又暗藏雙重算計:一來爲未來可能的政策失誤找替罪羊(尤其在4月初“解放日”鬧劇後),二來爲明年MAGA主導的美聯儲鋪路——也就是說,人們正被“煤氣燈效應”洗腦,準備迎接橢圓形辦公室操控的美聯儲時代。
債務恐倒逼貨幣放水
特朗普正潛移默化地讓投資者爲MAGA版美聯儲做準備。本週共和黨國會正推動特朗普所謂的“大而美法案”(OBBBA),而憤世嫉俗者稱之爲“美國破產法案”。
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等機構測算,到2034年,該法案可能將美國國債推高至GDP的130%,這是美國曆史上從未達到的債務水平,當前約100%,2001年克林頓卸任時僅33%。
債務壓力絕非空談:利息負擔正飆升,就像付不起房貸的家庭,美國將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CBO預測,到2035年聯邦債務利息將接近翻倍,吞噬近25%的稅收收入,遠超醫保或國防開支。
而擺脫困境的路徑寥寥且可行性都較低,包括以下幾種:
1、增長神話:特朗普鼓吹“增長”能解決問題,但CBO測算顯示OBBBA未來十年僅能使GDP累計增長0.5%(年均0.09%)。
2、直接違約:若美國效仿阿根廷、希臘,全球經濟體系將崩潰。美債收益率通常被定義爲“無風險利率”,違約將導致收益率飆升、償債更難。
3、增稅償債:由於“增稅減少財政收入”的迷思盛行,因此加稅可能性極低。
4、削減開支:社會保障、醫保、國防和債務利息佔美國聯邦支出大頭,再加上醫療補助和退伍軍人福利,這些支出已經超過稅收總額。公衆對削減社保醫保的抵制遠超加稅,雖然微調(如高收入者社保封頂、富裕老人醫保溢價)是可能的,但政治風險極大且治標不治本。
然而,特朗普政府也並未毫無辦法。如今經濟學家熱議的剩餘方案也是終極法案,可稱爲“MAGA貨幣政策”:那就是,總統命令新美聯儲主席將短期利率降至1%以下,同時啓動新一輪量化寬鬆,印鈔購買長期國債,拉低長端利率。
這樣一來,中國財政部每年支付的債務利息頃刻之間將下降,同時刻意釋放通脹且美聯儲將對此視而不見,用貶值美元償還債務,實爲“隱性違約”。
這在歷史已有先例:二戰後數十年,通脹正是美國債務佔GDP比例下降的關鍵,吉米·卡特任內這一佔比甚至觸底。通脹還能在社會保障方面也有助於聯邦政府:社保工資稅隨通脹上漲,而給老年人的支付需一年後才按生活成本調整。
投資者警惕:普通美債或被充公!
儘管未來難料,但數學與政治規律表明,MAGA版美聯儲就位後,“高通脹+人爲低利率”是最可能的結局。忽視這一情景的投資者將自擔風險。普通美債投資者的資金將被“徵用”以彌補政府治理的失敗(上世紀70年代高通脹國家的債券被稱爲“充公券”)。
好消息是,當前通脹保值國債(TIPS)價格低廉,投資者可鎖定“通脹+2%”的年化回報。若債務危機引發恐慌,TIPS可能更便宜。無論如何,我們正親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