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內部分歧“擺上檯面”,降息還在多遠的未來?
美聯儲6月17-18日政策會議紀要將於北京時間週四凌晨2:00公佈,內容預計將顯示這家央行內部存在分歧:官員們正糾結於美國進口關稅上調對經濟的預期影響,且在明確特朗普政府關稅上調對通脹的推升幅度前不願承諾降息。
美聯儲理事沃勒與負責監管的副主席鮑曼均爲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任命,兩人都表示,最早可能在7月29-30日的會議上考慮下調基準利率。
這份即將出爐的6月會議紀要,需闡明以下幾點:其他政策制定者是否認同“關稅對價格的影響可能是短期的”這一觀點;就7位認爲2025年完全不應降息的官員而言,他們預期的依據是什麼;以及他們是否對就業市場強度存在嚴重擔憂。
美聯儲上月將政策利率維持在4.25%-4.50%區間,自去年12月以來一直保持這一水平。其會議紀要通常在每次會議後三週發佈,因此具有滯後性。
最新的會議紀要所涵蓋的討論發生在上週超預期強勁的6月美國就業報告發布前,也早於特朗普最新關稅威脅,即從8月1日起對多個國家加徵關稅,包括對日本、韓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
美聯儲觀望期還有多長?
但這份紀要將補充關鍵節點的討論細節:當時特朗普公開呼籲美聯儲大幅降息,而新數據與調查結果均顯示,未來可能出現物價上漲與就業增長放緩並存的局面,這對肩負“維持2%通脹與低失業率”使命的美聯儲官員而言,構成潛在政策困境。
6月會議後,美聯儲官員稱,自春季以來(當時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引發全球貿易大幅下滑與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貿易政策帶來的極端不確定性與擔憂已有所緩解,但彼時貿易爭端中的諸多問題懸而未決,至今仍是如此。
花旗分析師表示,預計紀要將顯示“利率軌跡將取決於6月、7月和8月發佈的數據”,這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表態一致。鮑威爾的言論爲9月16-17日會議可能降息奠定了基礎,前提是關稅引發的物價上漲未顯示持續通脹跡象,且經濟能創造足夠就業以防止失業率過快上升。
“‘觀望期’可能在夏末結束,”花旗分析師稱。
美聯儲面臨政策適配性難題
下週發佈的美國核心通脹數據將正是美聯儲將密切關注的夏季統計數據之一,這些數據可能標誌著美國從特朗普上任時的“低關稅世界”(當時進口平均稅率約2.5%)向“高關稅時代”過渡。經濟學家估計,最終關稅水平可能使進口稅率升至16%或更高。
當前,特朗普頻繁以侮辱性言辭要求鮑威爾辭職,並敦促美聯儲大幅降息,但在美聯儲19位政策制定者中,多數僅試探性地向降息方向靠攏:9位官員認爲今年不應降息或僅降25個基點,8位支持兩次降息25個基點,僅2位預期三次降息25個基點。
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將在9月重啓降息,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幾個月的通脹表現:企業將如何分攤進口商品與供應的成本上漲,以及這種上漲是一次性價格調整,還是開啓持續漲價的序幕。
美聯儲最新經濟預測顯示,官員們似乎準備“容忍”未來通脹上升。他們預計今年剩餘時間物價漲幅可能擴大,但2026年將回落,即便利率預計下調。
無論如何,對政策制定者而言,何時降息、降息多少仍是艱難抉擇。瑞銀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喬納森·平格爾(Jonathan Pingle)估計,若8月1日起特朗普政府實施更高關稅且後續有更多加稅措施,美聯儲青睞的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年底可能升至3.4%,遠高於2%的目標,且高於多數美聯儲官員的預期,同時經濟增速可能放緩至年化1%左右。
理論上,這種價格衝擊應是一次性成本變動,會降低工資購買力、放緩增長,甚至影響就業,尤其是在貨幣政策處於“進一步抑制經濟活動”水平的情況下。
平格爾稱,緊縮貨幣政策無助於抑制這類通脹,但美聯儲若宣稱“通脹上升是暫時的”然後降息,情況仍會“很棘手”。2021年美聯儲就曾誤判通脹的性質,當時官員們推遲加息,結果通脹加速上升。
即便等到秋季,“屆時(美聯儲)也無法確定這種通脹是暫時的還是更持久的,”平格爾說,“但他們會知道,高政策利率‘並非解決這類通脹問題的合適工具,反而可能讓本已疲軟的勞動力市場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