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再下一城!人民幣結算鐵礦砂交易啟動
國際大宗商品以人民幣結算跨出一大步。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與中國礦產資源集團(CMRG)在結算貨幣上日前達成協議,雙方同意自2025年第四季起,將3成鐵礦砂現貨交易改以人民幣結算。業界認為,這是中國推動「去美元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也將重塑鐵礦砂價格體系和轉移市場主導權。
根據澳洲AI礦業情報平台Discovery Alert報導,此次協議是在中國買家今年9月底暫停美元結算交易後達成的妥協成果。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背景下,經過多輪談判,BHP同意採取人民幣結算,業界視此為中澳能礦貿易新篇章,顯示雙方在務實面尋求共榮之道。
事實上,中方藉此提高在原物料市場的定價影響力,對長期主導市場的外資礦商如必和必拓、力拓(Rio Tinto)、淡水河谷(Vale)與福特斯克(Fortescue),形成新的議價槓桿。
BHP旗下西澳鐵礦事業年產能逾2.9億公噸,長年供應中國鋼鐵廠。2024年,BHP對中國出口鐵礦砂2.95億公噸,若按30%估算,將有8,850萬公噸、交易額約80至100億美元等值人民幣改以本幣結算,規模相當可觀。
報導指出,對中國鋼廠而言,人民幣結算帶來多重優勢,包括降低匯率波動風險、減少採購財務成本、原料與成品(鋼材)價格以同一貨幣計價,有利成本管理、強化對礦商的議價能力。
對必和必拓而言,則是維持中國市場准入的務實選擇。澳洲2023年供應中國約7.1億公噸鐵礦砂,占中國進口總量67%,重要性不言可喻。
協議的主要內容,除了2025年第四季起實施三成現貨交易改以人民幣結算,其他如中國港口成本加運費(CFR)報價、2026年長約仍以美元計價。若市場接受度高,未來可能導入人民幣長期合約定價。
在實務面,人民幣結算需配合中國銀行體系融資與付款、中國跨境支付系統(CIPS)、匯率避險工具、建立「交易-結算-對沖」封閉循環。CIPS在2023年處理人民幣支付達134.5兆元(約18.9兆美元),技術上已具備全球大宗商品結算能力。
協議公布後,鐵礦砂期現貨價格於9日小幅上漲,反映市場認為此舉具中長期結構性意義。分析指出,若人民幣結算順利,2026年長約市場可能進一步採用人民幣定價。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