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空頭枷鎖鬆動,特朗普的“完美劇本”正在失效
特朗普政府今年意外獲得一場雙贏:華爾街高歌猛進之際,美元卻黯然失色。但路透專欄作家Jamie McGeever撰文稱,明年重現此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爲造就這種甜蜜點的核心要素——美元對沖操作,可能不復存在。
美元走弱是特朗普與財政部長貝森特重振美國製造業、擴大出口及縮減鉅額貿易逆差戰略的核心支柱。
政府今年得償所願:美元指數創下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差上半年表現,期間最深暴跌12%,而標普500指數卻在4月“解放日”關稅混亂中逆勢上揚,屢創新高。
這種反常組合的關鍵在於美元對沖。海外投資者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初對其經濟外交議程心存疑慮,但仍渴望參與人工智能驅動的股市盛宴。於是他們大舉買入美股,同時通過衍生品合約賣出美元以對沖匯率風險。
對沖見頂?
自6月以來美元整體持穩,美股卻持續攀升,暗示對沖活動可能仍在壓制美元上行空間。
德意志銀行數據顯示,目前超過80%的國際資金在流入美股時進行了匯率對沖。若該數據屬實,則意味著對沖規模提升空間有限。
當然,官方並未發佈對沖數據,也不存在統一測算方法,導致估算結果差異顯著,德銀數據處於預估區間高端。
摩根大通策略師認爲,隨著年初對貿易戰末日般的恐懼消退及美元企穩,近月對沖需求已然降溫。他們通過分析註冊於境外的美國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淨流入,評估資金在貨幣對沖型與未對沖型ETF間的配置比例。
7月以來外國投資者對兩類ETF的需求穩定,但按美元計價的資金流明顯偏向規模更大的未對沖ETF。
需求減退
明年對沖需求將如何演變?McGeever在文章中表示,若全球對美元及美國的看法重蹈年初覆轍,投資者可能維持高對沖比例,即使外資保留對科技股的興趣也會限制美元漲幅。
另一方面,自年中以來“美國例外論”敘事借AI東風再度盛行。英偉達近期突破5萬億美元市值便是明證。若明年美國經濟持續領跑,海外投資者或許根本無需進行對沖。
國際清算銀行6月研究指出,“對沖作爲美元驅動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可能減弱”,未來美國經濟前景在投資者決策中的權重將日益提升。
政策悖論
這與特朗普經濟議程如何契合?這正是矛盾所在。
儘管弱勢美元是特朗普政策核心,卻與政府來年另一目標背道而馳——貝森特宣稱要吸引境外政府與企業創紀錄資金湧入美國,實現實體經濟與美股比翼齊飛。
特朗普上週在邁阿密商業論壇宣稱:“數以萬億計美元正被其他國家、地區和個人傾注回我國”,並稱已鎖定18萬億美元境外投資承諾,據稱該數字將升至21萬億美元。
即便這些數據存在誇大,至少對實體經濟而言仍存在根本性矛盾: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鉅額資本流入理應推升美元匯率。
對沖操作正是今年美元在資金湧入美股背景下依然大幅貶值的主因。若這種壓制美元的因素消失而資本持續流入,政府的“美國優先”產業政策將面臨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