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 首頁
  2. 全球財經
  3. 金屬

前英國央行官員堅持黃金“泡沫論”:投資須承擔血本無歸的風險!

schedule 2025/10/13 11:27:02

2009年,前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前花旗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Willem Buiter曾撰文稱黃金正處於一場持續6000年的泡沫之中。自那以後,黃金價格不斷上漲,反駁了他對其內在實際價值的質疑。

在Buiter看來,黃金的內在實際價值基本微乎其微。當年他提出“泡沫論”時,金價僅爲每盎司1109美元;如今,黃金今年以來漲幅已超50%,價格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

對於擔憂法定貨幣貶值的投資者而言,黃金有時會與比特幣相提並論。早在2014年,Buiter就曾將黃金的內在屬性與這種加密資產進行過類比。

Buiter指出,二者確有相似之處,波動性便是其中之一。比特幣的漲幅比黃金更爲驚人:從2009年11月的約20美分一度漲至12.6萬美元的歷史高點;但其跌幅也比黃金更爲劇烈——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間,比特幣價格暴跌74%。而本世紀以來,黃金價格最大跌幅出現在2011年至2015年期間,跌幅接近44%。

Buiter表示,作爲一種自由浮動的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市場認知,可能高達200萬美元,也可能一文不值。儘管比特幣的流通總量上限設定爲2100萬枚,但一羣資深密碼學家完全可以創造出無數個“總量受限”的比特幣複製品。

不過,他同時指出,比特幣或許還能作爲一種支付手段,而這並非黃金的優勢——黃金在支付領域的實用性極低。儘管實物黃金總量也有限,但在Buiter看來,人們爲何會偏好黃金而非數字貨幣(尤其是央行數字貨幣或有充分背書的穩定幣)作爲支付工具,始終是個謎。

Buiter仍然認爲,黃金的內在價值微不足道。誠然,黃金存在珠寶消費需求:2024年底,全球地上黃金存量總計21.6265萬噸,其中珠寶用金達9.7149萬噸(佔比45%)。但他認爲,這類“消費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本質上仍是投資需求。目前,只有金幣與金條(包括黃金ETF)被歸類爲投資需求,2024年底這部分佔比僅爲22%;各國央行持有量佔比17%;用於科技領域的黃金佔全球存量的15%,被歸入“其他”類別。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可能推動電子領域黃金用量增加,再加上持續的牙科用金需求,或許能爲黃金設定一個正向的基本面價格。但Buiter懷疑,這一價格遠不足以覆蓋黃金的開採、儲存與保險成本。黃金開採成本差異很大,但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估算,今年一季度黃金全成本約爲每噸1500美元。

2024年全球新增黃金供應量爲4975噸——這無疑是對資源的高成本浪費。Buiter指出,他在擔任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期間,曾參觀過該行地下室儲存的實物黃金儲備,當時便意識到了這一點。

黃金耗費大量成本從地下開採出來,被鑄成金條後,又要耗費額外成本重新埋入地下儲存。從全球範圍來看,黃金儲量(具備經濟開採價值的礦牀)預計爲5.4770萬噸,黃金資源量(開採盈利性存疑的礦牀)爲13.2110萬噸。在Buiter看來,從社會經濟角度而言,唯一合理的黃金生產策略,就是讓所有黃金都留在地下。

誠然,衍生品交易大幅降低了利用現有黃金存量作爲支付手段與價值儲存工具的成本。不難想象,未來數字黃金衍生品或許能在區塊鏈及其他高效的去中心化金融機制上持有和交易。但無論如何,實物黃金的開採與安全儲存成本始終居高不下。

Buiter表示,當世界將黃金視爲價值儲存工具時,無疑是被歷史盲目束縛的“囚徒”——各國央行尤其如此。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2022年以來,各國央行大幅增持黃金,每年增持量超1000噸。2024年底,黃金在央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已達20%,超過歐元儲備佔比(約16%)。此後黃金價格的飆升,可能進一步推高了這一佔比。

但Buiter認爲,任何央行都不應投資單一實物商品,尤其是像黃金這樣內在價值可忽略、風險極高的資產。金本位制度絕無可能復辟。個人與投資機構若考慮投資黃金,前提必須是“能承受大部分甚至全部本金虧損”。而各國央行則應儘可能將黃金出售給符合這一條件的私人投資者。

本文來源:
文章標籤
::: 群益證券 群益投顧 群益保險 群益投信 群益香港
期貨總公司:(02)2700-2888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7號B1
台中分公司:(04)2319-9909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2段633號3樓之6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