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 首頁
  2. 全球財經
  3. 金屬

當流動性潮水褪去,黃金和股市都躲不掉拋售?

schedule 2025/10/20 20:14:02

全球市場正上演詭異一幕:黃金漲勢如1979年般狂熱,股市則重現1999年的繁榮盛況。但這兩個時代截然不同——前者以惡性通脹和地緣動盪爲標誌,後者則是互聯網泡沫狂熱與地緣局勢相對平穩的結合。

多數分析師認爲,黃金在股市新一波繁榮中飆升,是因爲投資者希望對沖政策不確定性(尤其是美國的政策風險)。但這一理論暗含矛盾:全球投資者需同時接納“人工智能驅動美股的樂觀情緒”與“以黃金爲代表的謹慎立場”,這種認知失調的容忍度堪稱反常。更反常的是對沖選擇的本身——相比黃金,更直接的避險工具(如買入股票看跌期權)當前價格更低,爲何還要選黃金?

現任洛克菲勒國際董事長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認爲,黃金與股市“比翼雙飛”另有原因:海量流動性。疫情期間及之後,各國政府與央行推出數萬億美元刺激政策,大量資金仍在市場中流轉,持續推動股市、黃金等多類資產的趨勢性交易。受此影響,美國人持有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規模在疫情後激增,目前已達7.5萬億美元,較長期趨勢高出1.5萬億美元以上。

儘管美聯儲稱其政策“溫和緊縮”,但實際情況是,名義利率仍低於名義GDP增速,這使得金融環境維持寬鬆。各國政府也在推波助瀾——美國帶頭維持發達經濟體中最高的赤字水平。根據卡萊茨基-利維方程(Kalecki-Levy equation),鉅額赤字的另一面是私營部門的鉅額盈餘。

流動性還與人們的風險偏好掛鉤:對金融資產上漲空間越有信心,投入市場的資金就越多。近年來,在美國政府與美聯儲“聯合護市”的支撐下,美國家庭大幅增加股票及其他風險資產的配置。

投資者已形成“一有風險苗頭,政府就會救市”的預期。這種政府支持大幅壓低風險溢價,實則打開了流動性閘門——對投資者而言,下行風險看似有兜底,上行空間卻無上限。

超級金融化也在助推流動性:新型交易應用程序普及,各類複雜且基本零傭金的投資工具湧現,讓普通人更容易買入金融資產,大量流動性由此湧入市場各個角落。

流動性驅動黃金與股市的關係與歷史脫鉤

海量流動性解釋了黃金與股價的新型關係。從歷史數據看,二者相關性本爲零:1970年代黃金熱潮時,股市陷入停滯;1990年代股市繁榮時,金價持續下跌。如今,在流動性浪潮中,它們卻同步上漲。

夏爾馬長期看好黃金,尤其是2022年後——當時美國將美元作爲制裁俄羅斯的武器,各國央行開始增持黃金作爲替代資產。但現在他擔憂:再多合理邏輯,也經不起過量資金的“反噬”。黃金買入主力已從央行轉向黃金ETF:今年ETF佔黃金需求的比例增長9倍,接近20%;三季度黃金ETF資金流入量創下歷史同期最高。

用“人工智能狂熱”、“黃金避險”解釋當前市場,忽略了其他資產價格信號。例如,“黃金因擔憂美元貶值上漲”的說法長期看似合理,卻無法解釋爲何金價漲幅爲何是在今年創下1979年以來最佳——畢竟近幾個月金價暴漲時,美元匯率實則持平。

事實上,包括白銀、鉑金在內的非典型避險大宗商品也在暴漲;與“避險”完全相反的高風險資產(如槓桿ETF、未盈利科技股、低資質企業債券)同樣大幅上漲。這些資產價格均未反映1970年代式的擔憂(如通脹恐慌)。

若市場真擔憂通脹,這種情緒應體現在長期債券收益率及傳統抗通脹工具(如美國通脹保值國債TIPS)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債券市場信號顯示,投資者預計長期通脹將維持在2.5%以下。

如今美聯儲對資產價格通脹視而不見。但如果傳統消費價格通脹進一步加速,美聯儲被迫收緊政策,許多投資者將面臨意外衝擊:那些買入黃金作爲避險工具的人會發現,黃金可能與人工智能概念股一同下跌,根本起不到避險作用。

本文觀點來自洛克菲勒國際董事長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 。

本文來源:
文章標籤
::: 群益證券 群益投顧 群益保險 群益投信 群益香港
期貨總公司:(02)2700-2888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7號B1
台中分公司:(04)2319-9909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2段633號3樓之6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