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加碼碳信用,亞馬遜領跑“綠色轉型2.0”
科技巨頭素以“行動迅速、顛覆傳統”著稱,但在聲譽受損的碳信用可持續發展領域,它們正扮演“修復者”的角色。包括Alphabet(GOOGL.O)、亞馬遜(AMZN.O)、蘋果(AAPL.O)、Meta Platforms(META.O)和微軟(MSFT.O)等公司,正以其獨有的高標準推動碳信用體系的重塑。
碳信用是企業爲支持碳減排或碳移除項目而購買的工具。然而,近年來一系列對其“無效性”的質疑報道,使碳信用市場大幅萎縮。但多項調查顯示,企業對“可驗證、效果顯著”的高質量CDR項目需求依然旺盛——正是科技巨頭所主導的項目類型。
如果成功,這些大規模區域性項目可能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1.5℃以內發揮關鍵作用。面對極端政治阻力,美國企業仍表示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商業邏輯:投資者要求、消費者偏好,以及對未來氣候責任的共識都推動著企業加速行動。
不過,Big Tech支持的這些項目體量巨大,也讓許多中小企業難以效仿。不過,這種狀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碳移除的時代
根據2016年《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必須遵循兩項宏大戰略:一是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二是讓地球具備比當前強得多的碳移除能力。
到底需要移除多少?視未來25年的全球減排進展,到本世紀末,地球需額外移除至少1000億噸,甚至可能高達1萬億噸的二氧化碳。
這筆鉅額支出由誰承擔?
答案是自願碳市場(VCM),它爲企業提供資助碳減排項目的機制。VCM曾在2021年達到210億美元的規模,是之前的四倍,但2023年卻暴跌至7.23億美元,不足高峯時期的三分之一,原因是多篇調查揭示市場存在嚴重信任問題,包括:
- 排放減量被重複計算;
- 爲並不存在砍伐風險的森林付費;
- 項目聲稱阻止毀林,實爲換個地方開發土地。
碳信用2.0時代開啓
雖然市場規模縮水,但高質量碳信用的需求依舊強勁。企業買家如今要求更高的透明度與驗證機制,行業監管正在改善,下一代認證體系逐漸完善。
碳移除行動主要分爲兩大類:自然基項目(如阻止毀林、重新造林)與技術型項目(如空氣碳捕捉DAC、海洋鹼化OAE)。當前,技術型項目的碳信用市場正剛剛起步。
由於全球碳排放規模龐大,單一手段無法應對,因此多數科技公司採用多元化投資策略,兼顧自然與技術項目。
科技巨頭的“綠色佈局”
在自然類項目上,科技巨頭們投入巨大。微軟5月宣佈與碳信用管理機構合作,採購1800萬噸高質量、長期效益型自然類碳信用。此前,Alphabet、Meta、微軟與Salesforce(CRM.N)還聯合成立“自然類CDR買方聯盟”。
而亞馬遜的動作最引人注目。它正協助推進“亞馬遜雨林”區域的大型碳項目——這是目前自然碳匯中最具規模的嘗試之一。
這一“管轄區級”項目(jurisdictional project)由政府參與,致力於從根本上解決毀林問題,同時帶動當地社區獲得長期氣候與經濟收益。項目部分資金來自LEAF聯盟,該聯盟由亞馬遜、挪威、英國政府以及Salesforce、雀巢等企業聯合成立,已籌集超10億美元。
高質量碳信用,向更多企業開放?
更令人期待的是,亞馬遜近期宣佈將通過新服務平臺,提供部分自然類與技術類項目的碳信用,供符合條件的企業選購。首批碳信用將在今年晚些時候上線。這可能意味著“高門檻、高質量”的碳信用市場正在朝更廣泛企業羣體開放。
美國建築公司Ryan Companies就是受益者之一。該公司首席可持續官Joe Rozza表示,公司此前一直專注於自身碳減排,如今準備投資碳信用,並被亞馬遜新平臺所吸引。
“我對這種潛在的規模化與影響力感到非常興奮,”Rozza說,“這個服務將高質量碳信用的獲取‘平民化’,讓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也能即時參與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