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信號?歐洲最大港口備戰與俄潛在衝突!
歐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港正爲與俄羅斯的潛在衝突做準備,包括預留軍事補給運輸船隻的泊位,以及規劃戰爭爆發時的貨物轉運路線。鹿特丹港務局首席執行官佈德維因·西芒斯(Boudewijn Siemons)表示,該港正與鄰國安特衛普港協調,研究在英美加的車輛和補給抵達時如何應對。
“並非每個碼頭都適合處理軍事貨物,”他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如果需要運輸大量軍事物資,我們會考慮由安特衛普港或其他港口分擔部分運力,反之亦然。我們越來越不把對方視爲競爭對手——當然,該競爭時會競爭,但能合作時就會合作。”
歐盟推出鉅額重整軍備計劃,北約祕書長警告俄羅斯或於2030年前攻擊盟國
鹿特丹港的舉措是全歐備戰計劃的一部分。爲響應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要求、提升國防自給能力,並威懾俄羅斯,歐盟正制定一項高達8000億歐元的重整軍備計劃。
荷蘭與其他北約盟國承諾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今年5月,荷蘭國防部宣佈,應北約要求,鹿特丹港需提供可同時處理多艘軍事補給艦的空間。
西芒斯稱,通常會有1艘或多艘船在碼頭停靠數週,一年約4-5次(具體位置可能變動),且鹿特丹的集裝箱碼頭是該港唯一能安全實現彈藥船對船轉運的區域。此外,該區域每年還將舉行數次兩棲軍事演習。
鹿特丹港此前曾處理過軍備運輸(2003年海灣戰爭期間運輸量激增),但即便是冷戰高峯期,該港也未設專門的軍事碼頭。而安特衛普港則常年接收駐歐美軍的補給。
北約祕書長馬克·呂特(Mark Rutte)6月曾警告盟國,俄羅斯可能在2030年前攻擊某個北約成員國。
鹿特丹港沿荷蘭默茲河綿延42公里,年貨運量約4.36億噸,每年接收2.8萬艘海船和9.1萬艘來自德國及歐洲腹地的內河船。歐盟對俄製裁實施後,該港貿易量下降約8%,主要受石油運輸減少影響。
從疫情與俄烏衝突吸取教訓:歐洲強化供應鏈韌性與戰略儲備
西芒斯表示,鹿特丹港與安特衛普港還在合作提升歐洲的自給能力:“我們的團隊在多個議題上合作日益緊密,包括供應鏈韌性。”
新冠疫情期間,歐洲國家爲爭奪防護裝備和藥品陷入混亂,暴露出對中國、印度等少數供應商的依賴;而俄烏衝突爆發後石油供應驟減,更是又一教訓。
西芒斯呼籲歐洲國家像儲備石油那樣,增加關鍵物資的儲備。1973年石油危機(阿拉伯國家爲向西方施壓而削減產量)後,歐盟規定成員國需維持90天的戰略石油儲備。
他說,“我們應該對銅、鋰、石墨等關鍵原材料採取同樣的儲備措施,石油有儲備,天然氣還沒有(儘管歐洲有部分氣田可補充),但我們應該著眼更廣泛的戰略韌性,包括藥品儲備——在哪裏儲備、社會韌性如何?隨著世界愈發動盪,這一點越來越重要。”
他認爲,港口周邊擁有完善的分銷網絡,適合儲備物資。荷蘭的部分戰略石油儲備就位於鹿特丹。歐盟定於週二公佈一項“儲備戰略”,涵蓋醫療物資、關鍵原材料、能源設備、避難所物資,可能還包括食品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