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小幅增產背後,一份給特朗普的“炸彈”?
歐佩克+上週日同意再次每月提高產量,這次是溫和地每日增產13.7萬桶。消息發佈後,油價小幅上漲,但仍維持在狹窄區間內波動,布倫特原油價格僅略高於每桶65美元。
從一方面來看,這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消費國是好消息;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對包括美國在內的產油國卻是壞消息。
美媒曾將沙特主導的“減產退出”策略,稱爲給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份“大禮”,並認爲此舉將使油價保持在低位,並緩衝關稅政策帶來的通脹衝擊。
文章還推測,油價下跌將削弱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從而使特朗普調解俄烏衝突的工作變得更容易。
從某些角度來看,歐佩克+產量回升,確實對美國的零售燃油價格產生了積極影響。根據AAA的數據,上週日全美平均汽油價格爲每加侖3.133美元。這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降幅並不大。
一年前,平均每加侖汽油價格爲3.176美元。這只是美國汽油價格的一個“快照”,考慮到各州稅收造成的巨大價格差異,它作爲信息數據參考意義不大,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汽油價格無論歐佩克+採取什麼政策,都會保持在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油價下跌已在美國頁巖油產區引發了擔憂。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沙特及其歐佩克+夥伴在決定逐步退出2022年減產協議時的目標之一。
大多數關於此話題的媒體報道都指出,歐佩克正試圖從美國、圭亞那和巴西手中奪回市場份額。
然而,故事的複雜性遠不止於巴西、美國和圭亞那的石油取代沙特和伊拉克的石油那麼簡單。在特朗普開始“亂揮”關稅大棒之後,美國的石油不得不重新流向歐洲市場。
巧合的是,圭亞那的原油也正流向歐洲,所以圭亞那和美國實際上是競爭對手,就像美國和沙特一樣,只不過圭亞那目前總產量不到每日70萬桶,很難說是美國或沙特的真正對手。與此同時,巴西確實正在大幅增加其原油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亞洲。
更廣闊的亞洲地區就是石油出口商的“戰場”。根據大多數預測機構的說法,這是需求增長最強勁的地區,並且在其他地區需求見頂後,亞洲的需求仍將持續強勁增長。但就目前而言,歐洲需求也仍在增長,因爲在制裁和最近推動在幾個月內徹底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的背景下,歐洲國家仍在繼續進口俄羅斯原油。
一些媒體還暗示,沙特正努力向特朗普“示好”。然而,自從拜登政府在與利雅得保持緊密關係方面遭遇“慘敗”以來,沙特的行動表明它有其他更重要的優先事項,比如在油價持續低迷(歐佩克認爲這並不能準確反映需求趨勢)的情況下,爲“2030願景”的所有項目籌集資金。
與此同時,特朗普也有一堆事情要處理:他既要安撫因關稅和低油價而感到不滿的國內石油行業。如果石油鑽探商因爲價格太低,無法盈利而停止鑽探,那麼這位美國總統的“能源主導”議程就無法實現。然而,無論歐佩克+如何調整自己的產量,這都將是一個難題。畢竟,特朗普“既要低油價又要石油公司滿意”的雙重目標是相互排斥的。
當商業媒體都在試圖從歐佩克+的產量政策中尋找與特朗普相關的“角度”時,歐佩克+仍在自信地行動,並指出那些關於石油需求“大勢已去”的傳言是被“大大誇大”了的。
這部分原因可能是,一些歐佩克+成員國在按協議數字提高產量方面進展緩慢,這一事實爲油價提供了支撐。當然,也涉及市場份額的爭奪,此前的減產推高了價格,但卻侵蝕了他們的市場份額,而歐佩克+的行動不太可能是爲另一個國家執行其能源政策。
事實上,對一個主要產油國有利的事情,對所有其他產油國也都是有利的,那就是“金髮女孩價格”——即保持需求健康,既不讓市場過熱,也不會引發價格暴跌及隨之而來的金融痛苦。這正是歐佩克+沒有像一位分析師所說的那樣向市場“傾倒”大量原油的原因。甚至可以說,歐佩克+政策中那種“大放水”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