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今日舉行,美中和緩下周貿易會談【群益獨家觀點】
陸港股指數收盤表現

盤面看法
今日迎來中國四中全會開幕,10/20-23將擬定2026-2030的十五五規畫草案,本次市場預期將聚焦在轉型、消費和創新產業三大主軸,培育新持生產力、高科技產業自主也將成為中國的戰略重點。
在四中全會開幕的同時,美中關係也迎來好消息,貝森特上周五與何立峰進行視訊會談,預定在下周在馬來西亞舉行第五次經貿會晤,此次會談為川習會能否順利舉行的關鍵,美中有望再度和緩,因此陸港股偏正向看待。
四中全會今日舉行
十五五」規劃:轉型、消費與創新成為三大主軸
中共中央將於10月20–23日召開四中全會,審議《十五五規劃(2026–2030)》建議稿,本次規劃的核心不再僅是長期目標,而是面對當前結構性挑戰的「急務」——經濟引擎疲軟、房市長期低迷、通縮壓力加劇、外部科技與貿易封鎖升級,令「轉型」成為刻不容緩的主題。
從投資拉動到消費引領
2021–2024年間,政府主導投資年均增速6.2%,但民間投資疲軟、私營部門信心不足。隨著基建動能放緩,官方已意識到刺激消費的重要性。
- 政策重點:擴大社會保障覆蓋、完善養老托育、縮小城鄉醫療與福利差距。
- 消費支持:金融支持消費產業、發展新型消費場景。
- 投資方向轉移:從傳統交通基建轉向新技術、城市更新與綠色轉型。

培育「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提出後已成為指導方針。中國高技術產業占GDP比重從2017年的11%升至15%以上,中美科技摩擦促使技術自主成為戰略重點。
- 核心領域:高端晶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
- 戰略方向:強化技術自主、擴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顛覆性創新。
- 產業延伸: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智慧財產權出口。

反內卷與產能治理
政府啟動反內卷行動,旨在抑制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未來政策可能納入供給側改革框架,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協同推進,對新能源、鋼鐵、化工等行業的產能配置影響值得關注。

出口積極拓展非美市場
疫情後中國供應鏈穩健,出口強勁;但美國關稅升級削弱對美出口,9月最新出口數據顯示中國正積極拓展「非美市場」。
「十五五」規劃或標誌由重商主義轉向雙向開放:強調進口與海外合資合作,促進互利共贏;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與「一帶一路」深化。

官媒宣傳穩定經濟信心
此次官媒在四中全會集中發聲具有三重意涵:
- 政治層面:強化「信心是最強貨幣」的輿論氛圍,為四中全會形成共識預熱;
- 經濟層面:穩定市場與企業預期,釋放「不會出現硬著陸」的政策信號;
- 外交層面:在中美經貿摩擦升溫之際,強調供應鏈與科技自主。
美中和緩下周貿易會談
氣氛緊張但溝通不斷
上週末,貝森特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了視訊會談,美方貿易代表賈米森·格裡爾也參與其中,並確認本週將於馬來西亞舉行面對面會談,繼續就經貿議題展開磋商。
在與美方會談之前,何立峰於上週四接連會見多家跨國企業高管,其中包括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
這被視為中國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強化「外資信心」與「開放姿態」的重要舉措,顯示北京一方面維持對美談判強硬立場,另一方面仍致力於穩定外資預期。
第五輪經貿會談在馬來西亞
中美雙方計劃於下週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第五輪經貿談判,美國財長貝森特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將率團會晤,為川普與習近平即將 韓國APEC峰會期間的會談預作準備。
貝森特強調,本次會談旨在「為兩國領導人會晤做準備」,並表示「事態已經緩和」,相信憑藉川普與習近平的關係,「能讓局勢回到正軌」。
川普日前亦釋出樂觀訊號,稱與中國的互動「進展良好」,並對達成協議「抱持信心」。

貿易戰降溫信號
本次會談安排在APEC前夕,顯示雙方有意借此場合緩解貿易摩擦、穩定市場預期。
中方近期密集強調「經濟韌性與信心」訊號(配合二十屆四中全會開幕),美方則暫緩升級關稅威脅,轉向「可控談判路徑」
綜合來看,這是中美貿易戰以來最具建設性的階段性緩和,為「川習會」創造了外交與市場的窗口期。
指數日線圖








本週經濟行事曆

下週經濟行事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