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恢復採購美豆 振奮豆農信心、惟實際出貨仍待觀察【群益獨家觀點】
農產品價格
黃豆 | 中國恢復採購美豆 振奮豆農信心、惟實際出貨仍待觀察
中美會晤促進黃豆採購重啟
在昨日川習會晤後,美國農業部長 Brooke Rollins 表示,中國已同意本季至少採購 1,200 萬噸美國黃豆,並承諾未來三年每年將購買至少 2,500 萬噸,合計約 8,700 萬噸。消息公布後,黃豆期貨價格延續漲勢,上漲 1.2%,收於每蒲式耳 11.0775 美元。對長期受低價與高成本壓力所苦的美國豆農而言,這無疑是一項振奮的消息;同時,這也是川普及共和黨樂見的成果,因為美國農民是川普和共和黨的重要票倉之一。
採購量回歸常態、增量空間有限
從歷年結構來看,美國約有兩成黃豆出口至中國。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0 至 2024 年對中國出口量介於 1,572 萬噸至 3,536 萬噸之間,平均每年約 2,735 萬噸。今年以來,中國已進口約 2,248 萬噸美國黃豆,主要是去年訂單的延續,今年則幾乎未見新增的採購訂單。
若以本次協議內容計算,本季採購 1,200 萬噸、未來三年每年 2,500 萬噸的規模,其實頂多回到過往的平均水準,甚至略低於歷年均值。不過就美國黃豆的基本面及豆農角度而言,這次談判結果已屬相當正面。惟目前美國政府關門,農業部暫停更新出口統計,短期內實際出口量仍難以確認,需待官方數據恢復後進一步核實。



後續出口節奏仍待觀察
美國黃豆出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週期:4 至 6 月為種植期,9 至 10 月為收穫期,隨後出口量逐步放大。企業通常於 6 至 7 月開始針對新作黃豆下單,9 月至隔年 4 月為主要出口高峰。然而,由於今年美中貿易緊張,中國自 5 月起大幅改向巴西採購黃豆,並於 10 月趁阿根廷暫停出口稅之際增加進口量。目前中國主要缺口將落在明年 1 月以後的供應期。
因此,儘管協議中提及「本季至少購買 1,200 萬噸」,實際執行未必集中於本年度,部分訂單可能延後至明年交付,導致出口時程出現遞延。整體而言,短線市場氛圍雖偏多,但後續出口節奏仍待觀察。


南美種植進度放緩但前景樂觀
最後,南美洲黃豆供應的部分,巴西黃豆本週播種進度達 34%,仍低於五年均值的 42.5%。根據 CONAB 與 Windy 資料,多數產區近期有降雨發生,未來 7 天仍將持續,顯示反聖嬰現象暫未影響作物生長與品質,預期種植面積仍將擴增、產量有望創新高。
但因為中國黃豆壓榨利潤偏低且巴西豆價昂貴,中國可能暫停採購巴西黃豆,改成採購美國黃豆為主,預期巴西豆價跟美國豆價之間的價差會因此縮窄,美豆前景依舊樂觀看待。
黃豆日線圖
小麥 | 中美會晤後多方獲利了結 小麥價格回落
小麥日線圖
玉米 | 中美會晤後多方獲利了結 玉米價格下跌
中美會晤後玉米期貨出現技術性回檔,短線市場情緒轉趨觀望。
昨日玉米期貨價格回落,主因中美領導人會晤落幕後,多方資金陸續獲利了結,導致價格自高點回調。此前投資人預期中國將恢復大規模採購美國黃豆,帶動整體農產品市場走強,推升玉米期貨連日上揚,但隨著消息兌現、買盤動能轉弱,玉米價格轉為下行。
從基本面來看,美國玉米供應仍相對充裕,前期因農民從黃豆轉種玉米造成的供應增加,使價格上行空間有限。不過,低價水準仍支撐出口與國內需求,乙醇生產維持穩定,為市場提供一定支撐。
南美方面,巴西第一季玉米播種進度達 40%,略高於五年平均的 39.6%。根據 CONAB 資料顯示,主要產區近期降雨頻繁、作物生長條件良好,反聖嬰現象暫未對產量造成顯著影響。整體而言,南美供應展望穩定,短線市場則進入消息消化與整理階段。
至於與乙醇及生質柴油相關的再生能源政策,目前美國環保署(EPA)尚未公布新的進展。根據彭博報導,若要等待相關政策進一步推動需求增長,恐須等到年底才可能出現具體更新。
玉米日線圖
經濟行事曆
ONI指數 | 正常天氣 -0.3
雖然 ONI 指數 -0.3 仍屬於正常天氣,不過 NOAA 已經提前宣布反聖嬰現象已經到來,留意美國、巴西及阿根廷農產品生長情況是否受到乾旱影響導致減產。如果產量減少、供給減少,容易推升農產品價格。
ONI指數

聖嬰反聖嬰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