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寬鬆雖遲但不缺席,寬鬆政策可能延至明年初【群益獨家觀點】
陸港股指數收盤表現

盤面看法
中國工廠活動連續九年多來最長時間下滑,雖中國與美國達成了貿易休戰協議,但仍引發了要求加大政策支持的呼聲。
反內捲的推動一定程度穩定了物價,使中國人行短期對於貨幣寬鬆保持觀望態度,中國央行Q3《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相對Q2沒那麼鴿派,但並非放棄貨幣寬鬆,而是可能延至2026年Q1執行。
陸股與港股昨日漲跌分化,小恆生、小H股開始有突破跡象,A50、恆生科技走勢相對保守,目前科技股仍偏中立觀望的態度。
寬鬆政策可能延至明年初
通縮未解,寬鬆政策延後但不缺席
10月中國CPI小幅回升、PPI降幅收窄,主因假日出行與食品價格變動,並非需求面改善。整體通縮壓力依舊明顯,生產端價格難有效傳導至消費端。歷史經驗顯示,通縮往往頑固且復甦緩慢。
「反內卷」助穩物價,中國央行短期觀望
中國政府針對光伏、電池、汽車等產能過剩行業推動「反內卷」整頓,有助緩解價格下行,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央行穩物價的角色。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短期內可能暫緩降息與降準,但仍維持寬鬆取向,透過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工具於9–10月向市場釋放逾1.1兆元流動性。
2026年寬鬆政策可能更加溫和
彭博預期中國央行今年底前將維持按兵不動,2026年才會進行溫和寬鬆,以應對持續低迷的需求與增長放緩。
明年初可能會有20個基點的降息和50個基點的降準。政策反應有限疊加經濟成長乏力應該會抑制政府債券殖利率的上行空間。

政策長線視角:接受中速增長新常態
彭博指出,中國決策層已意識到結構性變化,或逐步接受「中速增長」。根據《十五五》規劃草案,要在2035年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人均GDP,中國需維持年均約4.18%的成長,低於近年5%以上的水平,顯示政策預期已從「穩高增長」轉向「穩結構與品質」。
高盛最新報告也指出中國央行第三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語氣相較前一季「不那麼鴿派」,顯示寬鬆節奏可能放緩。
但這並非放棄寬鬆,而是「延後而非擱置」——將「雙降」(利率下調10個基點、降準50個基點)預期從2025年第四季推遲至2026年第一季。
指數日線圖








本週經濟行事曆

下週經濟行事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