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看亞幣 仍有升值空間
美國財長貝森特18日對於人民幣匯率走勢發表談話。他說,人民幣兌美元今年升值的情況感到滿意,但人民幣兌歐元貶至歷史新低,對歐元區經濟帶來了挑戰,由於人民幣、日圓、韓元等亞幣,今年走勢都落後於歐元,貝森特一席話被市場解讀,暗示主要亞幣仍有升值的空間。
年初至今,新台幣兌美元升值近8%,日圓兌美元升約5.8%,韓元兌美元升約5.1%,人民幣兌美元則僅升值約3%。另與歐洲相比,同期歐元兌美元飆升近14%。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較小,對其他貨幣相對走弱,尤其兌歐元更下跌約一成。近日人民幣兌歐元匯率創下8.4的歷史新低,年初該數據為7.5。市場貿易和貨幣專家表示,這有助於中國對歐洲大量出口,繼而增加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部分人士將人民幣選擇性走弱的情況,稱為「機會主義貶值」(opportunistic devaluation)。
貝森特18日被問到此問題時表示,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上較強勢,「中國還沒有對美國這樣做」。他提到,近期人民幣兌歐元的貶值,已對歐洲經濟構成挑戰。
貝森特表示,實際上今年人民幣對美元更強勢,但人民幣兌歐元卻跌至歷史低點,「這對歐洲人來說是個問題」。他指出,中國與歐洲的貿易額增長6.9%,與美國的貿易額下降14%,「中美正在實現平衡,今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可能會下降30%」。
美國今年4月對全球發起「對等關稅」政策,並以高額關稅作籌碼與各國談判,外傳匯率是討論焦點之一。尤其是日本、韓國、台灣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均傳出被要求貨幣升值。台灣3月底至5月中旬兌美元升值10%,市場多把原因指向美方在台美關稅談判中的施壓。
至於人民幣匯率方面,美國財政部稍早公布的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中,繼續批評中國缺乏透明度,但未正式列為匯率操縱國。然而,縮減美中貿易逆差是川普政府的重要目標,在持續貿易談判之際,人民幣兌美元走強,有助於緩解雙方貿易緊張。
另外,針對美國總統川普使用緊急權力對各國徵收對等關稅,是否會被美國法院認定無效,貝森特說,即使最高法院裁定關稅無效,政府還有其他權利可複製同樣的效果,那些已經與美國簽署貿易協議,並從中獲得減免關稅待遇的國家,要信守承諾。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