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10月恐慌”:到底是迷信還是事實?
美股所謂“10月魔咒”的說法目前看起來是空穴來鳳,因爲沒有明顯原因表明美國股市在10月的波動性會高於9月。
Marketwatch分析師Mark Hulbert總結了基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自1896年以來的月度數據。他發現,每年10月的道指標準差顯著更高——實際上比其他11個月的平均水平高出21%。
Hulbert表示,儘管10月高於平均的波動部分源於該月是兩次重大市場崩盤的發生時段——1929年與1987年,但在剔除這兩個年份後的數據(連同2008年金融危機巔峯期那個異常波動的10月)中,10月仍然是最波動的月份,儘管幅度收窄至11%,而非原先的21%。
Hulbert指出,後者在統計學家常用的95%置信水平上仍然顯著。如果統計顯著性本身就能作爲投資依據,那麼我們無疑掌握了堅實理由。
可惜的是,統計顯著性從來不是充分理由。金融史上充斥著無數統計顯著卻毫無意義的虛假關聯。若不信,不妨閱讀萊因韋伯(David Leinweber)發表於《投資雜誌》的《愚蠢的數據挖掘技巧:過度擬合標普500指數》。這位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創新金融技術中心前主任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數據挖掘的陷阱。
Hulbert認爲,任何投資決策必須滿足雙重條件:既統計顯著,更需理論自洽。就10月波動而言,我們必須追問:是否存在合理解釋說明股市爲何在此月格外動盪?
他至今未發現任何經得起推敲的理論。最常被引用的說法是1986年《稅收改革法案》的影響——該法案要求共同基金以10月31日作爲納稅年度截止日,並將98%的資本收益分配給股東。許多人認爲稅改引發的大規模調倉導致了10月波動。
但若此說成立,1986年後的10月波動理應顯著增強,數據卻顯示相反結果:後稅改時期的統計支持度反而輕微弱於此前年份。
另一種觀點主張10月存在更高經濟不確定性。例如該月開啓年度最後財報季,華爾街分析師通常依據10月財報預判企業全年走勢。這種解釋看似合理,卻缺乏實證支撐。
西北大學貝克(Scott Baker)、斯坦福大學布魯姆(Nicholas Bloom)與芝加哥大學戴維斯(Steven Davis)編制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顯示:自1900年以來,10月的不確定性指數反而比其他月份低3%。
歸根結底,或許存在某種尚未發現的理論能解釋10月波動,但在確鑿證據出現之前,所有相關討論都只是市場噪音。投資者應當關注企業基本面與宏觀經濟趨勢,而非執著於季節性的統計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