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 首頁
  2. 全球財經
  3. 最新

增收不增利 陸AI晶片商續虧損

schedule 2025/10/11 10:00:03

2025年以來,大陸AI晶片產業迎來訂單爆發期,相關企業營收高速成長,但多數仍深陷虧損困境,獲利能力備受市場考驗。晶片設計服務大廠芯原股份最新業績預告即是縮影,儘管第三季營收與在手訂單大幅成長,卻仍未擺脫虧損,凸顯整個產業的普遍挑戰。

 第一財經報導,芯原股份8日公布業績預告,受惠一站式晶片客製業務強勁帶動,預計第三季營收將年增78.77%,達到人民幣(下同)12.84億元,創下單季歷史新高。訂單方面,該公司預計前三季新簽訂單32.49億元,已超過2024年全年新簽訂單水準。

 然而,營收及訂單的亮眼表現仍難以彌補獲利缺口。芯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已虧損3.2億元,並預計在訂單大增的第三季持續虧損。

 這種「營收暴衝、獲利跟不上」的現象並非個案。大陸GPU指標企業摩爾線程上半年營收雖年增238.7%至7億元,但虧損仍高達2.7億元。另一家GPU業者沐曦股份第一季營收3.2億元,虧損也達2.33億元,顯示業者普遍面臨盈利壓力。

 市場人士分析,訂單品質與規模效應是大陸AI晶片業者能否轉虧為盈的關鍵。目前陸產AI晶片訂單中,超過7成來自大型網路公司。這類訂單雖然規模龐大,但通常附帶嚴格的效能要求與成本控制,大幅壓縮晶片設計公司的議價空間與利潤。

 此外,先進製程晶片的流片成本高昂,如果後續的量產規模不足,將導致單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難以獲利。以芯原股份為例,其業務主力為ASIC(客製化晶片),主要應用於終端及邊緣運算,雖與寒武紀等應用於資料中心的AI晶片有所不同,但同樣面臨需透過規模化生產來攤提成本的挑戰。

 展望未來,市場認為大陸AI晶片市場競爭格局尚未明朗,未有絕對的龍頭廠商出現,產業未來走向,很大程度取決於下游大型客戶最終選擇扶植哪些供應商。

 長期來看,產業的獲利分化將是必然趨勢。能夠率先達到大規模量產,並與客戶建立穩定合作關係的指標性企業,將具備顯著的盈利優勢。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本文來源:
文章標籤
::: 群益證券 群益投顧 群益保險 群益投信 群益香港
期貨總公司:(02)2700-2888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7號B1
台中分公司:(04)2319-9909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2段633號3樓之6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