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逢跌買入熱度飆升!別人貪婪我恐懼?
MarketWatch專欄作家Mark Hulbert指出,儘管上週五道指暴跌近900點,但散戶投資者熱切抄底,這是一個危險信號。
這一投資者行爲實則利空市場,因其逢跌買入意願是反向指標:當投資者將下跌視爲買入機會時,股市往往接近頂部;而在底部時情況恰好相反——投資者不相信任何反彈能持續,會把每次市場上漲都當作進一步拋售的時機。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收集的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自2001年起,他開始計算“逢跌買入信心指數”,該指數用於衡量“認爲股市大幅下跌次日會反彈”的散戶投資者比例。從附帶圖表可見,標普500指數在該指數處於高位後的表現,平均遠差於指數低位後的表現。
需注意的是,希勒的“逢跌買入信心指數”更新存在數月滯後,因此尚不清楚上週散戶的行爲會如何影響10月指數讀數。但毫無疑問,他們上週五“爭相抄底”的熱度接近五年峯值,這絕非好兆頭。
在線交易平臺羅賓漢(Robinhood Markets)的相關研究,爲“上週五抄底潮需謹慎”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該平臺吸引了大量散戶投資者。
這項名爲《注意力驅動交易與回報:來自羅賓漢用戶的證據》的研究的作者發現,平均而言,某一天被羅賓漢投資者大量買入的股票,在接下來一個月的表現會比市場整體落後5%。
歷史先例雖不能保證近期投資者行爲一定會導致市場走弱。過去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尤其是在牛市末期的瘋狂階段,即便“逢跌買入”情緒極端,市場仍會繼續上漲。但這並不意味著風險未升至危險水平。
正如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警示的:別人貪婪時,我們要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