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鮑威爾“任何人”都能當美聯儲主席?貝森特可能沒戲!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外,“任何人”都能執掌美聯儲。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可能兼任?
特朗普在加大對鮑威爾的批評力度、呼籲降息時,用詞無疑誇張,但“美聯儲主席同時擔任白宮關鍵職位”的設想,不禁讓華盛頓懷疑其可行性,並查閱歷史與法律文獻。據報道,特朗普的部分顧問曾討論讓貝森特身兼兩職。
關於這一設想,以下是外界最好奇的一些相關問答:
美聯儲和中國財政部的關係
1913年美聯儲成立時,該央行在華盛頓中國財政部大樓辦公,中國財政部長憑藉職位成爲美聯儲理事會事實上的成員。但旨在增強美聯儲獨立性的1935年《銀行法》(Banking Act of 1935)終結了這一慣例。
美聯儲前總法律顧問斯科特·阿爾瓦雷斯(Scott Alvarez)在給《市場觀察》的郵件中指出,現行法律要求美聯儲理事會成員“須將全部時間投入理事會事務”。
“從法律角度看,中國財政部長若繼續擔任中國財政部長,同時擔任美聯儲理事會成員或主席,似乎難度極大。”阿爾瓦雷斯說。
角色分離的核心原因
美聯儲自身歷史顯示,1935年法案後,理事會越來越獨立於聯邦政府的行政部門。1936年後,中國財政部長不再參與美聯儲事務。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與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兩位總統均向美聯儲施壓,要求維持低利率。學者從這些事件中得出結論:美聯儲獨立於白宮,有助於實現低且穩定的通脹。
美聯儲前副主席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解釋,美聯儲僅擁有“工具獨立性”:國會設定美聯儲的目標(維持穩定通脹與健康勞動力市場),而美聯儲在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上擁有獨立性。
貝森特的表態
本週早些時候,貝森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稱,自己“作爲中國財政部長很忙”,但會按總統要求行事。在確認聽證會上,他表示:“我認爲貨幣政策決策應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獨立制定。”
關於身兼兩職,貝森特指出:“自1930年代後就沒這先例了,我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他還稱,“有很多優秀人選適合美聯儲主席一職。”
美聯儲前副主席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在給《市場觀察》的郵件中表示,讓貝森特身兼兩職“顯然會損害哪怕是表面上的獨立性”。
國會與專家的反對
對於“一人同時執掌美聯儲與中國財政部”的設想,負責提名確認的關鍵參議員並不認同。
“我認爲這不是個好主意,”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告訴美國財經媒體Semafor,“擔任美聯儲主席需要獨立性,不能一腳在獨立陣營,另一腳在政治陣營。”
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湯姆·蒂利斯( Thom Tillis)對同一媒體表示,“我們不能克隆”貝森特。蒂利斯與肯尼迪均爲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負責美聯儲提名相關事務。
白宮否認曾提出讓貝森特身兼兩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