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成“工具人”?特朗普或在用老套路轉移焦點
在MarketWatch專欄作家佈雷特·亞蘭茲(Brett Arends)看來,美國總統特朗普著實是個“操盤高手”。就在他快要失去對傑弗裏·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事件的掌控時,白宮突然傳出他準備解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謠言。
於是,新聞頭條來了,瘋狂猜測來了,華爾街的緊張情緒也來了,愛潑斯坦事件被壓下去了。在互聯網時代,公衆輿論的記憶像金魚一樣短暫,注意力像小狗一樣易分散——如果這邊有個光鮮的“新玩具”吸引他們,那邊的“舊玩具”就沒人看了。
如今的新聞管理太簡單了。專業媒體早已不再扮演“守門人”角色,所以有公關天才之譽的特朗普可以輕而易舉地一樣操控公衆輿論。
亞蘭茲表示,特朗普之於互聯網時代,就像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之於廣播時代、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之於電視時代——他天生懂這個媒介。
愛潑斯坦事件讓特朗普如坐鍼氈
愛潑斯坦事件對特朗普來說越來越棘手。過去,他樂於附和有關愛潑斯坦的陰謀論——即許多權貴捲入這位戀童癖的性醜聞,而愛潑斯坦可能在獄中被謀殺以掩蓋醜聞。去年,特朗普似乎承諾,若當選就會公佈所有“愛潑斯坦文件”,但現在他和政府卻說“根本沒有這些文件”。
這讓他與一些最受關注的支持者(及前支持者)產生分歧,包括衆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佐治亞州衆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和播客主持人喬·羅根(Joe Rogan)。
前政府官員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內的一些人還認爲,特朗普壓制愛潑斯坦文件,是因爲他自己也在牽連名單上。
爲方便討論,姑且特朗普沒被“愛潑斯坦文件”牽連。但他仍無法證明這一點,畢竟“無風不起浪”。特朗普過去承認認識愛潑斯坦,2002年接受《紐約雜誌》蘭登·托馬斯(Landon Thomas)採訪時,他這樣評價愛潑斯坦:“我認識傑夫15年了,他是個很棒的人,和他相處很有趣。據說他和我一樣喜歡美女,而且很多都比較年輕。毫無疑問,傑弗裏很享受社交生活。”
2017年,他任命的首任內閣成員中,就有那位10年前在佛羅里達州擔任聯邦檢察官時,讓愛潑斯坦逃脫聯邦指控的人。所以,亞蘭茲指出,特朗普有足夠理由做點什麼來壓下愛潑斯坦事件。
當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解僱鮑威爾”的新謠言就是爲了這個目的。但數月來,特朗普一直在煽風點火“要解僱鮑威爾”。亞蘭茲表示,每次相關謠言出現時,有三個關鍵點值得關注,可能證明特朗普不是認真的。
關鍵點一:特朗普反覆用“鮑威爾梗”進行輿論管理
特朗普早就用鮑威爾的新聞轉移視線了。當初,特朗普拙劣的關稅聲明似乎可能讓經濟陷入衰退時,他就公開攻擊鮑威爾。現在,他在愛潑斯坦事件上遭炮轟,又開始攻擊鮑威爾。這難道不是套路?
關鍵點二:特朗普解僱不了鮑威爾,至少沒那麼容易
鮑威爾已表態不會辭職,美聯儲理事會其他成員很可能支持他。特朗普若想讓兩黨佔微弱多數的國會兩院支持自己,風險極大;想讓法院支持,風險更大。不管怎樣,結果肯定會一團糟,還會造成政治損害。
歷史上,總統試圖通過解僱“刺頭官員”鞏固權力,結果往往不妙:比如特朗普第一任期解僱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解僱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
關鍵點三:解僱鮑威爾只會適得其反
預測市場反應總是有風險,但多數人認爲,解僱鮑威爾會讓利率上升,而非下降。就算特朗普不懂這一點,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經濟顧問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肯定懂。
如果美聯儲不再獨立於直接政治控制,美國國債的風險必然上升。這實在顯而易見,幾乎是廢話。各國設立獨立於政治的央行,正是爲了降低國債風險,從而以更低成本借貸。
所以,若特朗普解僱鮑威爾,中長期美國國債價格會下跌(利率與價格反向變動),利率會上升。解僱鮑威爾不會降低利率(或許短期聯邦基金利率除外),反而會推高利率。結果就是:抵押貸款利率上升,企業借貸成本增加,經濟放緩甚至更糟。
因此,亞蘭茲的結論是,雖然不能百分百肯定特朗普“說要解僱鮑威爾”只是轉移愛潑斯坦事件焦點的新聞噱頭,但這是最可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