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帶頭增產一舉兩得:短期搶份額,長期鞏固石油霸權!
沙特推動歐佩克+快速增產,此舉從短期來看可能使其奪回市場份額,長期來看還將鞏固其主導地位。
由沙特、俄羅斯、阿聯酋、科威特、阿曼、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和阿爾及利亞組成的8大產油國上週六決定,8月聯合增產54.8萬桶/日,加速解除自4月開始的217萬桶/日減產計劃。
這一加速計劃結合阿聯酋30萬桶/日的額外產量配額上調,可能使得歐佩克+今年的產量目標提升250萬桶/日。但新配額實際上不會顯著改變該組織的總產出——多數成員國的實際產量已達到或超過配額水平。
哈薩克斯坦尤爲突出,其長期不遵守歐佩克+產量目標的行爲已困擾沙特數月。據路透社估算,6月該國產量達188萬桶/日(與3月曆史峯值持平),遠超8月153萬桶/日的目標。
整體來看,6月上述8大產油國的總產出爲3200萬桶/日,高於3138萬桶/日的配額。顯然,解除減產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實際產量接軌”。
但作爲歐佩克+實際主導者和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此時推動增產,既能重建組織紀律,又能擴大自身市場份額。
沙特的閒置產能優勢
根據能源研究所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過去30年沙特全球石油產量佔比從平均13%降至2024年的11%;分析公司Kpler數據顯示,其原油出口佔全球海運出口的比例也從過去十年平均18%降至2024年的15%。
沙特希望扭轉這一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24年油氣收入佔沙特GDP的22.3%,鞏固全球主導地位對其至關重要。而其核心優勢在於充足的未開發產能。
諮詢公司Oilytics創始人凱沙夫·洛希亞(Keshav Lohiya)援引Petro-Logistics數據稱,6月沙特產量約955萬桶/日,根據歐佩克+協議,8月前仍有20萬桶/日的增產空間。國際能源署(IEA)估算,沙特還有近300萬桶/日的緩衝產能,可在90天內啓用。
簡言之,除阿聯酋外,沙特是歐佩克+中唯一能在未來幾個季度大幅增產的成員國。
價格戰的潛在邏輯
歐佩克+的額外增產顯然會進一步壓低基準原油價格,疊加美國總統特朗普貿易戰引發的需求擔憂,今年布倫特原油已跌15%至每桶70美元以下。
但低油價可能對沙特有利:面對低價,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均傾向縮減投資,而沙特憑藉充足閒置產能和低生產成本,比競爭對手更易滿足未來新增需求。
近期油價下跌已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產生明顯影響。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測,美國原油產量將從2024年二季度的歷史峯值1350萬桶/日,降至2026年四季度的1330萬桶/日,這是上一輪增產潮後首次下降。
基於此,沙特未來幾個月可能進一步推動歐佩克+加速增產,在增加自身產量的同時,加大對競爭對手的壓力。
沙特的長期押注
歸根結底,沙特的策略是一場長期豪賭。儘管靈活的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可能迅速對沙特的舉措做出反應,但對整個行業的影響需要更長時間顯現——比如海上油田等新產能的投資放緩,需數年才能轉化爲產量下降。
國際能源署預測,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將增加160萬桶/日,至平均1.046億桶/日,2026年再增97萬桶/日,超過同期需求增幅;且供應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圭亞那、加拿大等非歐佩克+國家。
但正是這些預測,讓沙特必須採取行動以維持長期市場主導地位。當前市場環境下,因油價疲軟及能源轉型期全球需求的不確定性,產油國不願大舉投資新產能,這使得沙特的這場豪賭很可能最終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