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 首頁
  2. 全球財經
  3. 最新

特朗普這三個被嘲“瘋狂”的主張,竟獲經濟學模型支持

schedule 2025/10/22 11:06:02

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卡託研究所客座學者科克倫(John H. Cochrane)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雖然政策界一片譁然,但特朗普對貨幣事務的訴求並不像傳統認知描繪的那般荒謬。

科克倫認爲特朗普的主張可歸納爲三大方向:利率應當降低,部分目的是減輕債務利息成本;美聯儲應減少獨立性,接受更多民主問責;而“過度特權”或稱“儲備貨幣地位”實際上正在損害美國利益。

人們的通常認知是:降低利率將迅速推高通脹。但“多快”會發生,“多高”纔算嚴重?最權威的實證研究顯示,利率下降後約一年內通脹率基本不變或微降,兩三年後纔會出現輕微上升。即便這種反應在統計上也幾乎不顯著。由於這些研究考察的意外加息效應通常在一年左右消退,它們對持續低利率環境的參考價值有限。

主流經濟學(即新凱恩斯主義)理論預測,在其他條件(尤其是財政政策)不變時,永久性降低利率最終將壓低通脹水平,儘管通脹可能暫時上升。這個令人不安的推論讓該理論(主要奉行者多爲中左派學者)難以應用於現實,但它在理論層面確實成立。當然,數十年來的共識理論可能全盤皆錯,經濟學家此前也曾信奉錯誤理論。

歷史記錄同樣錯綜複雜:近零利率維持十年卻未推高通脹,日本經歷三十年低利率亦如此——這些似乎印證了“固定利率下通脹保持穩定,最終將跟隨利率升降”的理論觀點。誠然,爲鉅額赤字融資的低利率確實在多國引發通脹,但若政府不擴張財政政策,其影響便不甚明確。低利率應對“供給”衝擊時(如1970年代和2020年代)確實伴隨通脹,但低利率本身與財政/非財政政策的具體效果仍模糊難辨。

科克倫寫道:“我們經濟學家至今無法確切斷言:低利率是否、如何、在何種情境下、以及多快會引發通脹。儘管我的模型方程式顯示關聯微弱,我個人傾向於認爲存在關聯,但這遠非確鑿科學結論。”

美聯儲已大幅擴展其操作範疇:支撐資產價格、債務貨幣化、引導信貸流向、指揮銀行投資決策、涉足氣候與不平等議題,甚至封殺“狹義銀行”與獨立賬戶等商業模式。這些行動具有政治屬性,已跨界進入財政政策與信貸配置領域。該機構卻從未對其重大制度失敗進行清算——包括10%的通脹率與反覆實施的緊急救助。

獨立性並非絕對美德。科克倫說:我們的憲政秩序不包括完全獨立、可隨意印鈔監管銀行的官員。討論改革合情合理:要麼讓美聯儲加強對民主的負責(當反對黨執政時,這無異於接受政治影響),要麼將其改革爲權限狹窄、強制守責、接受問責的機構以保持獨立。作爲小政府倡導者,我傾向後者。但有限政府改革現已過時且可能不切實際。無論如何,僅僅高掛獨立性旗幟,對門外‘野蠻人’傾瀉鄙夷絕非可行之策。

“共識觀點認爲,若世界如此渴望我們的貨幣與債券,以致我們可以直接印鈔輸出來換取消費品,恰當回應應是遞上感謝信。但必須承認這種策略存在弊端:西班牙與葡萄牙在美洲發現金銀並鑄成世界貨幣後,用以購買消費品導致本國產業凋敝,最終淪爲貧困國家。貨幣正是一種‘資源詛咒’,困擾著許多石油及其他重要商品生產國。瑞士拒絕世界賦予的貨幣角色,始終保持生產力。”

即便在新重商主義者的謬誤堆中,也埋藏著零星真知。長期維持貿易赤字以支撐消費、依靠海外借款的國家,終須償還債務。如同家庭理財,儲蓄與投資相較於借貸與消費更有利於經濟發展。

科克倫寫道:“我國(及歷史上多數國家)的核心問題在於:這筆財富被用於消費而非投資。這種選擇源自政府赤字支撐的金融消費,以及法律、稅收和監管障礙導致的私人投資收益率下降。因此,關稅、資本管制、證券稅和產業政策都將使情況惡化。不如撤除這些障礙。但在這三大爭議領域中,核心主張均存在合理成分,值得審視而非即刻鄙棄。”

本文來源:
文章標籤
::: 群益證券 群益投顧 群益保險 群益投信 群益香港
期貨總公司:(02)2700-2888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7號B1
台中分公司:(04)2319-9909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2段633號3樓之6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