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匯率報告前 央行穩匯陷兩難
美國財政部即將公布匯率報告,由於前兩項標準我國篤定符合,關鍵在於第三條紅線,即央行進場穩匯規模不得超過美方標準。雖央行全年淨買匯規模離紅線仍有段距離,市場解讀,由於台美貿易談判尚未結束,為避免成為美方把柄,央行不敢貿然放手新台幣貶值,後續調節陷入兩難局面。
美國財政部半年公布一次匯率報告,原則上都是4月及10月出爐,但今年發布期程大亂,上半年因關稅議題導致報告延後公布,而下半年則因美政府迄今仍停擺,匯率報告也可能因而受影響延遲發布。官員坦言,「可能有影響,因政府部門無法運作」。
至於美國對匯率操縱國的檢視標準,一是對美國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盈餘在GDP占比超過3%;三是淨買匯金額占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超過八個月為淨買匯。以國內貿易概況來看,三項量化指標台灣觸及其中前兩項。
據央行揭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淨買匯132.5億美元,但去年下半年為淨賣匯73.5億美元,全年合計淨買匯約59億美元,應不至踩到美方第三道紅線。
下半年匯率報告期間為去年7月~今年6月,由於AI大熱,我對美出超創紀錄,據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透露,今年對美順差擴大到1,200億美元,市場也預估,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也將維持2位數,兩項數據長期居高,使央行匯率調節承受更大壓力。
楊金龍坦言,最關鍵是第三項標準,此時正值關稅談判進行中,如被抓到操縱匯率把柄,會變成很大事件,央行要密切注意,但也強調台美之間溝通順暢。
匯銀主管解讀,此波新台幣回貶,央行雖進場阻貶,但力道不大,僅是提供流動性維持匯率穩定,應是擔心干預可能引來美方關切,「出口競爭力」與「外交敏感度」之間拿捏相當不容易。既要讓企業喘口氣,又不能讓新台幣跌得太快,匯率攻防戰面臨兩難。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