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 首頁
  2. 研究報告
  3. 美國股市

你願意給馬斯克五年嗎?特斯拉天價薪酬計畫與落實實體AI之路

schedule 2025/09/22 12:53:09
「如果你把特斯拉當成一家汽車公司來估值,根本就是錯的框架……我們應該被視為一家 AI 與機器人公司。如果有人不相信特斯拉會解決自動駕駛,那他不該成為投資人。」

——Elon Musk(法說會發言)

特斯拉 2025 馬斯克薪酬計畫

特斯拉提出的「2025 年 CEO 績效獎勵」(2025 CEO Performance Award)不是單純的加薪,而是一紙長達 10 年的「審核合約」:只有在同時達到 市值門檻營運/產品里程碑 時,才解鎖一批股票。官方預備委託書明白寫道:這套設計要馬斯克在 2025–2035 年把特斯拉帶過下一輪成長拐點,且需為股東「額外創造近 7.5 兆美元的價值」才能拿滿,總獎勵上限約 4.237 億股(約佔公司 12% 股本),計畫同時設有超長期留任條款:達成後仍需留任10 年,業績達標只是「解鎖資格」;真正把股票拿到手,還要靠「服務年限」慢慢歸屬。是史上最雄心勃勃的企業長期激勵之一,這份案子預計在 11 月 6 日年度股東會表決。


圖片1

在董事會拋出 2025 長期激勵後,馬斯克隨即以信託帳戶於公開市場增持約 257 萬股,金額約 10 億美元(成交區間約 $372–$396),為 2020 年以來首次公開市場買進,傳達的訊號很明確:「十年競賽,老馬跟注。」

 

條款細項:關鍵不在造車,而在把 AI 變現

市值門檻(12 檔、須逐檔達成):

官方文件明確列出:第 1 檔為 2 兆美元,接下來 9 檔每檔加 5,000 億,到 6.5 兆;最後 兩檔各加 1 兆,第 12 檔為 8.5 兆。而且不是單日碰到就算,需同時滿足30天與6個月平均兩道持續性判定,才算站上門檻。達成每一檔市值門檻,仍須配對一個營運里程碑才能解鎖對應那一批股票,屬於雙鑰匙門檻。

里程碑:

指標重心放在「實體 AI」:累計交付2,000萬輛汽車、 FSD 活躍訂閱推升至 1,000 萬100 萬輛 Robotaxi 進入商業運營、100 萬台人形機器人(Optimus)交付、調整後 EBITDA 由 500 億一路階梯式上探至 4,000 億的財務階梯。

2025_CEO_Award_EN_table_bigheader2025_CEO_Award_EBITDA_bar

資料來源:彭博、特斯拉

挑戰有多大?

先看軟體與車隊,FSD 要從目前約6%的活躍率,拉到50%、約1,000 萬活躍訂閱;Robotaxi 則不是幾百台示範,而是100 萬輛商業化運營。這意味著不只演算法要更穩、還要同時拿到城市級放行、建立可保的責任制度,並在真實路況中交出事故與理賠統計「持續良好」的成績,否則無法規模化付費。

再看硬體與製造:人形機器人要從原型與 PoC(Proof of Concept)跳到100 萬台的量產與交付,必須同時跨過三道關——良率、BOM 成本、與後續維運。這不是把現有車線再加班就能解決的事,而是要把一條從零到一的新品類做出「工業化及單位經濟」的可複製模板。

接著是財務階梯:調整後 EBITDA 得從近年 LTM 約158 億美元量級,一路階梯式抬到最高約4,000 億美元(目標上限)。換句話說,不只是規模翻倍,而是約 25 倍的獲利能力重構,且結構上要由高毛利的實體 AI(FSD/Robotaxi/機器人)當主引擎,汽車與儲能退到現金流與規模的底座。

最後別忘記基建底盤,上述三條線都被算力能源鎖死,需要可連續擴張的超級訓練/推論資料中心、配套的電力與變壓器容量,否則模型迭代、推論延遲、與車隊/機器人的在線運作都上不去。

把這些拼在一起,你就會看到挑戰有多大,不是把2,000 萬累計交付做完就好(這在現有產能框架下相對務實),而是同時把「技術成熟至監管放行」「新品量產與單位經濟」「算力與電力底盤」三道迴路合拍起來,最後把 EBITDA 分段登台階,這才是薪酬條款設計要驗證的事情,也是特斯拉董事會的豪賭。

「解決自動駕駛,是特斯拉值很多錢或幾乎一文不值之間的差別。」

——Elon Musk(法說會發言)

 

回看 2018,特斯拉(馬斯克)達成了嗎?

2018 年方案採「市值 + 收入/EBITDA 階梯」雙鑰匙,多數階梯已先後觸發(後因程序與獨立性爭議在特拉華衡平法院被裁撤,屬治理程序問題,非營運目標本身)。特斯拉把自己從一間年營收 $214 億、年交付 24.5 萬輛的公司,拉成了近千億美元營收、近 180 萬輛年交付、能源儲存全球領先的企業版型,營收約2018年的4.6倍,整車交付達2018年的7.3倍;能源儲存更部署超 31.4 GWh、且單季達11GWh 的新紀錄。資本市場也給出明確回饋:2018 年方案設定的最終市值路標是 $6500 億(從當時基準再增加約 $6000 億才算完成),如今公司常態落在 1.3–1.4 兆美元區間,等於在2018 目標線之上再翻近一倍。更重要的是,「階梯式財務紀律」被內建成肌肉記憶:公司在 2024 年度文件與 2025 年中期更新中,延續披露產能、交付與現金創造能力。

螢幕擷取畫面 2025-09-19 161048

資料來源:彭博、特斯拉

如果完美達成?

依彭博分析,若特斯拉實現馬斯克薪酬方案中的財務目標上限,實體 AI 產品將貢獻約 88% 的調整後EBITDA(總額4,000億美元),以及 9,960 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屆時,市值8.5 兆美元的特斯拉將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其大部分價值將來自全自動駕駛、Robotaxi與人形機器人業務。馬斯克最終可獲4.24 億股(約 12% 股本),其投票權由目前約 15% 回到他主張的 25%;就算只完成一半里程碑,投票權仍可升至 20%以上。若 2018 年薪酬案日後獲法院恢復,最高甚至可逼近 約29%

對股東而言,市值目標改採 12 檔門檻,把「創造長期價值」寫成清楚的驗證路線,要到 8.5 兆美元市值,總市值需上漲約635%;考慮稀釋後,隱含股價漲幅約 550%。這份薪酬計畫把特斯拉的「信念」變成可驗證的路徑(數據、里程碑、EBITDA階梯);也提供特斯拉悲觀者清楚的否證標準。路線已劃好,節奏也寫進條款,只有一個核心問題:你相不相信馬斯克?

本文來源:
文章標籤
::: 群益證券 群益投顧 群益保險 群益投信 群益香港
期貨總公司:(02)2700-2888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97號B1
台中分公司:(04)2319-9909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2段633號3樓之6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