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季度營收創紀錄 但利潤未達預期 盤後股價跌3%【美股投資戰報】
特斯拉財報重點
1. 創季度銷售新高但獲利下滑 碳權收入與稅收優惠消失、競爭加劇
第三季銷售近 50 萬輛、創紀錄,但淨利年減 37%,主因為美國電動車稅收抵免到期前的搶購潮導致短期爆發;同時面臨中國車企(特別是比亞迪)強勢競爭,未來需求恐下滑。且川普政府取消排放罰則,使特斯拉碳權銷售大減。
2. 進行關鍵的策略調整 : 從汽車製造商到 AI 平台
特斯拉的 1.45 兆美元估值主要反映了投資者對其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的押注。從純粹的汽車銷售轉向專注於自駕技術的重大策略轉變。·馬斯克在與投資者的電話會議上強調了圍繞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未來承諾。
特斯拉與那斯達克100走勢

圖片來源 : TrandingView
Q3營收創紀錄 但利潤承壓未達預期

圖片來源 : App Economy insights

圖片來源 : Fiscal.ai
特斯拉交付量
2025 Q3 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創紀錄的汽車交付量,主要歸功於美國購車者趕在關鍵的 7,500 美元美國電動車稅收抵免於 9 月底到期之前搶購車輛,這項稅收抵免一直是推動電動車銷量的關鍵驅動力。第三季度的總交付量為 497,099 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7%。
在亞洲地區也獲得亮眼成績, 南韓、台灣、日本與新加坡也創下了歷史最高交付量,並在 印度開始交付 Model Y。南韓如今是僅次於美國與中國的第三大市場,顯示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中具備強勁競爭力。

圖片來源 : Fiscal.ai

圖片來源 : Tesla財報
推出平價車型以刺激需求
為應對稅收抵免的消失與消費者價格敏感度的提升,特斯拉於本月初推出 Model Y 和 Model 3 的低價「標準版」(Standard)車型。這些新版本透過刪減部分功能與降低售價約 5,000 至 5,500 美元,使產品更具吸引力。其中,Model 3 Standard 起價為 36,990 美元,Model Y Standard 則為 39,990 美元,兩者的續航里程均超過 300 英里。
除美國市場外,特斯拉也在亞太地區推出 Model YL(加長軸距、三排六座版本),進一步拓展在中國等關鍵市場的產品線,以滿足家庭用車及高乘載需求。
面臨的挑戰與市場預期
儘管第三季度表現強勁,但分析師普遍預期第四季度(Q4)電動車需求將大幅下滑。由於稅收抵免的結束,美國買家的購車意願可能受到明顯影響,而美國市場目前約佔特斯拉整體收入的近一半。
根據彭博社的調查,多數分析師預估特斯拉 2025 年的交車量將減少約 8.5%,主要原因包括稅收優惠消失、產品更新速度放緩,以及新興對手帶來的競爭壓力。分析師也指出,雖然推出平價車型有助於刺激銷量,但將壓縮公司利潤率,因為每輛車的成本下降幅度難以完全抵消售價降低的影響。

圖片來源 : statista
成本壓力與監管積分的消退 影響利潤表現

圖片來源 : Fiscal.ai
積分收入壽川普政策影響而衰退
另一個對獲利能力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是監管積分收入(regulatory credits)的快速消退。多年來,特斯拉一直受益於將這些積分出售給無法遵守排放標準的其他汽車製造商,這構成了重要的輔助收入來源。事實上,自 2019 年以來,監管積分銷售已為特斯拉帶來 114 億美元的收入,在某些時期(包括今年前三個月)甚至是維持公司獲利的唯一因素。由於川普政府的政策變化預計將大幅減少這一收入流,儘管特斯拉在第三季仍報告了 4.17 億美元的監管積分收入,但這比一年前少了 3.22 億美元。

圖片來源 : Tesla財報
能源儲存創歷史新高
下一代工業儲能產品 Megablock,一種預先設計的中壓電池系統,專為簡化大型電池安裝和加速公用事業規模部署而設計,整合了四個 Megapack 3。這種全新且簡化的架構將硬體、軟體與服務整合在單一中壓封裝中,使得大型公用事業級能源儲存的部署更加迅速,電網併網時間縮短,並降低客戶端的系統複雜度。Megapack 3 預計將於 2026 年 在 休士頓超級工廠(Megafactory Houston) 開始生產,年產能可達 50 GWh。50 GWh 代表每年可以生產出總容量達 500 億瓦時(50,000,000,000 Wh)的電池。

圖片來源 : Tesla財報
新聞來源 : Bloomberg、Reuters、CNN Business
公司簡介:
特斯拉公司(Tesla Inc.)為一家跨國汽車及清潔能源公司。該公司設計並製造電動車、從家 庭到電網規模的電池儲能、太陽能面板和太陽能屋頂瓦片,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特斯拉持 有其銷售與服務網路,並向其它汽車製造商,銷售電力傳動系統元件。
#群益期貨 #美股投資戰報 #美股 #成交量排名 #高價股排名 #當日波動排名 #漲幅排名 #跌幅排名 #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