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投控董事長 簡民智 +1再+1策略 迎關稅變局
在NVIDIA(輝達)帶動全球AI算力建設的大旗下,光通訊產業從過去由5G、大數據傳輸、雲端運算推動的加速發展期,邁入新一波躍進式高速成長的轉折點。大眾投控集團(FICG)去年高達48%的營收來自光通訊業務,董事長簡民智領軍,掌握既有光通訊的領先技術優勢,並以穩健而快速的步調部署全球多元市場。
簡民智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分享了自己的戰略布局。
記者問:不斷變動的美國關稅政策,大眾控如何應對?
簡民智答:正因不確定性高且多變,公司無法隨關稅變化立即調整,因為政策可能還會再變。但我們很清楚,隨著地緣政治加深、世界更加分化,所有生產型公司必須採取「+1再+1」的布局策略。大眾控在拜登政府後期就已先在台灣中和設置產能,但台灣的人力結構不足以支援所需的生產規模,因此配合客戶到馬來西亞新山再建新廠。
分散市場風險 落地美國是必須要
此外,落地美國投資也是「必須要」的風險分散策略。大眾控旗下攸泰科技收購了一家專注於顯示技術及光學貼合的美國公司E3 Displays,它在鳳凰城已有取得包括醫療、車用等多項認證的工廠,能讓我們直接將集團的生產實力分散到美國。
集團在日本也吸收了一組具戰鬥力的小團隊,展開日本國內的業務;另前年,旗下大眾電腦透過投資汽車設計服務品牌商Ideenion進入德國市場,擴展汽車電子相關產品業務。這些都進一步完善我們在主要經濟體的布局策略。
問:集團目前在大陸的生產布局會有何調整或因應?
答:大眾控在大陸的主要生產據點位於深圳和廣州。過去大陸生產的產品有8成以外銷為主,如今我們要增加大陸客戶、做當地的生意;至於非中市場的生意或客戶不接受在大陸生產的訂單,重心則會移往馬來西亞的新生產據點。
AI應用加速 光通訊成長添動能
問:集團聚焦AI為營運主軸、轉向光通訊產業,是看到了什麼契機?
答:所有的CSP(雲端服務供應商)除了投入AI基建,也仍持續投資傳統的雲端伺服器。從趨勢來看,GenAI推出翌年起,大家先進行純AI投資,隨後便開始兩邊同時投資。從2008年算起,大眾控投入光通訊領域已經有16年,我們看到的是中低階如200G以下,以及400G以上中高階、為AI而生的光通訊產品,都呈現強勁需求。
從產能來看,過去在大陸的產能足以因應原有的光通訊業務,但現在要能應付AI與傳統資料中心的需求,至少需要3倍的產能才足以支撐。3倍產能、3倍業績成長在五年前難以預見,是因為GenAI的出現,加上後來DeepSeek推出,讓既有AI使用者發現,其實不用一直追求800G或1.6T的高速,也能進行AI應用,促使AI普及與大量應用更快落地。
問:大眾控在光通訊產品的技術優勢為何?
答:集團旗下三希科技(3CEMS)自2008年起與客戶合作從COB(Chips on Board,板上晶片封裝)跨入光通訊領域,如今已具備直接處理裸晶圓的能力。目前生產技術量能更涵蓋FC(Ferrule Connector,光纖接頭)、矽光子(SiPh)、LPO(Linear-drive Pluggable Optics,線性驅動可插拔光學),甚至是CPO(Co-Packaged Optics,共同封裝光學)等產品。以全球前十大光模組廠來看,至少五家都是我們的客戶,市場範疇涵蓋了美國、中國大陸兩個光通訊產業最主要的市場之外,還包括歐洲及其他地區。
為因應客戶要求非陸製的需求,我們選擇在馬來西亞新山設置新產能。一處位於新山機場附近的新興工業區,鄰近幾家CSP業者的據點;另一處則位於Iskandar。
大馬一、二廠擴產能規模呈倍數增加
問:短中期的產能配置與擴建進程如何配合客戶需求?
答:除了目前仍以中國廣州為主的產線外,我們在馬來西亞新山的一廠正加速取得COO(Certificate of Origin,原產地證明)認證,希望最快在今年第四季投產,明年實現量產,達成複製現有產能規模、將整體產量增加1倍的目標。二廠則規劃於2027年年中左右完工,產能規模同樣以複製一廠為目標。屆時,包括廣州、新山一廠和二廠總產能將可達目前的3倍;在業績方面,我們也訂下目標,希望從現在超過1億美元的規模,隨著新山一廠量產並滿載,成長到2億美元以上,加上新山二廠後,突破3億美元,約合新台幣百億元的規模。
當然這期間仍可能面臨關稅和其他變數的挑戰,但就目前產業的「AI Dream」推進來看,我們對新山一廠產能被填滿有相當把握。至於接續的新山二廠,除了觀察AI浪潮是否持續推進,我們也保持「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透過其他產業客戶的需求來填補AI光通訊趨緩時的缺口。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