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指標失靈?石油市場或比想象中更緊張!
全球石油市場正進入波動加劇的新週期,不可預測的供應變化、具有誤導性的需求信號,疊加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經濟情緒惡化,多重力量正在拉扯油價走向。
過去兩個月,原油現貨價格整體承壓,但作爲市場“晴雨表”的柴油價差(反映實體市場儲油或釋油需求的指標)近期卻出現反常波動,這迫使交易員必須尋找更全面的分析框架來把握市場全貌。
短期市場指標的失靈現象尤爲值得警惕。今年歐洲與北美遭遇的極端寒潮,不僅推高了取暖燃料需求,更導致物流中斷,使得柴油價差這一傳統指標無法準確反映中期需求。
3月到期的ICE汽油期貨合約以每噸+20美元的罕見“現貨溢價”水平交割,揭示出實體市場實際緊張程度與表象數據的嚴重背離。
與此同時,柴油裂解價差(原油煉製成柴油的經濟性指標)從2月中旬的21美元/桶降至17美元以下,表面看似乎預示供應過剩,但冬季過後價差走勢及煉廠利潤分析表明,市場基本面可能比數據顯示的更爲強勁。
煉油行業的產能危機正在醞釀更大風暴。儘管面臨經濟衰退擔憂,全球煉油利潤率仍保持歷史高位,這與即將到來的產能削減形成尖銳矛盾。歐洲已有40萬桶/日的煉油產能確定關閉(包括Grangemouth和多家德國煉廠),美國LyondellBasell的休斯頓煉廠已停產,西海岸更多設施可能年內關閉,這些關閉的影響尚未完全體現在當前價格中。
關鍵觀察點在於中東與印度至歐洲的套利貿易是否重啓——這將成爲區域供應喫緊的早期預警信號。
最令分析師困惑的“消失的油桶”現象持續發酵——實體庫存緊張程度遠超官方供需數據預測。這種矛盾使得現貨溢價結構成爲穿透數據噪音的關鍵,它揭示出無論賬面如何顯示,實體市場的真實供應已然喫緊。
值得注意的是,若美國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制裁導致原油出口進一步縮減,可能引發今年最大的“黑天鵝”行情。